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景观湖底泥氮磷释放及其改性吸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1 18:14
  城市景观湖属于浅水型湖泊,在垂直空间上具有边界层界限模糊、风生流特征明显、物质能量交换剧烈等特点,更加剧了底泥对上覆水体水质的影响。目前,景观湖泊多为人造湖,溢出的水直接连接到市政排水管网,缺乏长期稳定的补水,景观湖中水体难以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诸如N、P等营养盐会累积。当外来N、P营养盐输入量减少的情况下,仅内原始污染物释放仍可使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因此控制底泥中N、P等污染物向上覆水的释放对于地表水环境污染防治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分析了景观湖底泥中N、P的释放规律,基于底泥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pH、WC、LOI、氮磷含量),提出通过煅烧改性来调控和改善底泥的吸附性能,并与絮凝池污泥、膨润土、沸石粉复合,制备改性底泥复合材料;进而通过多种表征手段(SEM、EDS、XRD、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系统评估了底泥改性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并探讨了底泥改性复合材料原位覆盖控制底泥N、P释放的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底泥理化性质及景观湖富营养化现状评价:景观湖中底泥污染状况严重,TN、NH4+-N和T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703 m... 

【文章来源】: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景观湖底泥氮磷释放及其改性吸附试验研究


景观湖底泥采样点位置图

照片,照片,复合材料,和约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7微米级的颗粒,改性底泥由于高温煅烧的作用,表面结构疏松,颗粒边界模糊,呈现出无规则、无定型的形态,细碎颗粒较多;而复合材料表面较规则,微观孔隙结构多,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为吸附提供更加广阔的场所,有利于提高其吸附量。图4.2改性底泥的SEM照片图4.3底泥改性复合材料的SEM照片改性底泥和复合材料的EDS分析结果如图4.4所示。两者表面主要包含Si、O、Ca元素,改性底泥中三者之和约占总量的97.92%,复合材料中三者之和约占总量的89.10%,剩下的则为Mg、Al、K等金属元素。复合材料中,Fe、Al等金属离子含量上升,这主要来自于净水厂水处理过程中投入的絮凝剂,有利于提高对P的吸附能力。

照片,复合材料,照片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7微米级的颗粒,改性底泥由于高温煅烧的作用,表面结构疏松,颗粒边界模糊,呈现出无规则、无定型的形态,细碎颗粒较多;而复合材料表面较规则,微观孔隙结构多,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为吸附提供更加广阔的场所,有利于提高其吸附量。图4.2改性底泥的SEM照片图4.3底泥改性复合材料的SEM照片改性底泥和复合材料的EDS分析结果如图4.4所示。两者表面主要包含Si、O、Ca元素,改性底泥中三者之和约占总量的97.92%,复合材料中三者之和约占总量的89.10%,剩下的则为Mg、Al、K等金属元素。复合材料中,Fe、Al等金属离子含量上升,这主要来自于净水厂水处理过程中投入的絮凝剂,有利于提高对P的吸附能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迁移扩散的研究进展[J]. 雷沛,张洪,王超,潘科.  湖泊科学. 2018(06)
[2]香溪河沉积物、间隙水的磷分布特征及释放通量估算[J]. 罗玉红,聂小倩,李晓玲,戴泽龙,胥焘,黄应平.  环境科学. 2017(06)
[3]湖泊底泥磷释放及磷形态变化[J]. 高湘,李妍,何怡.  环境工程学报. 2015(07)
[4]太湖流域农村黑臭河流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垂向分布特征[J]. 冀峰,王国祥,韩睿明,李时银,李晓君.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1)
[5]河流底泥污染及其控制与修复[J]. 许炼烽,邓绍龙,陈继鑫,夏钟文.  生态环境学报. 2014(10)
[6]应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太湖生态健康[J]. 蔡琨,张杰,徐兆安,吴东浩,张咏,王备新.  湖泊科学. 2014(01)
[7]环境因素对长寿湖底泥释磷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J]. 周欣,郭海涛,张进忠,徐金祥,徐卫红.  环境工程学报. 2013(05)
[8]曝气扰动下底泥氮的释放动力学及硝化反硝化过程研究(英文)[J]. 林佩祯,余光伟,种云霄,肖航,许诺,黄梅.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08)
[9]巢湖底泥中氮释放规律研究[J]. 孙飞跃,陈云峰,高良敏.  现代农业科技. 2012(14)
[10]热活化和酸活化给水处理厂废弃铁铝泥的吸磷效果[J]. 高思佳,王昌辉,裴元生.  环境科学学报. 2012(03)

博士论文
[1]地表水体底泥氮磷污染原位控制技术及相关机理研究[D]. 林建伟.同济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沉积物中污染物释放原位控制实验研究[D]. 刘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20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620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4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