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移动无线网络环境下新型数字签名方案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06:37

  本文关键词:移动无线网络环境下新型数字签名方案的设计与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面对新时代的应用需求,传统有线网络已无法实现,渐渐地人们步入了移动无线网络时代。以往人与人之间的通信会因为地点、时间以及通信对象而受影响,自移动无线网络出现后,不仅能够避免这些影响,还能让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质量得到大大改善。相对有线网络而言,无线网络拥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比如传输介质的开放性、网络拓扑的动态性、终端的移动性以及资源的限制性等。也正因为这些特性,使无线网络面临着许多安全问题,并且极易受到网络攻击(如窃听、篡改、伪造、拒绝服务攻击等)。另外,在无线网络环境下设计安全网络协议,我们要考虑的网络安全问题相对有线网络要多,是因为有线网络环境下大量的安全网络协议无法在无线网路中实现。因此,确保移动无线网络安全,研究新型安全技术不仅能保护用户隐私,还能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作为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数字签名技术具有身份认证、不可否认性和数据完整性等性质。在移动无线网络中,数字签名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的设计与实现直接关系到网络中隐私保护的强度。本文系统地对数字签名定义、分类和功能进行了研究,利用数字签名技术构造新型数字签名方案来解决移动无线网络环境下相关安全问题。本文针对移动无线网络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方面:一是针对车载自组织网中保护隐私和安全认证问题;二是针对无线移动网络漫游认证中的隐私保护问题。基于现有方案的不足,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车载网中条件隐私保护认证方案。首先,引入短签名技术,设计了一个新的基于身份的短签名方案,与相关主流方案相对比,该方案提高了通信效率,并降低了签名和验证过程中的计算开销。接着,签名者的私钥被分成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效地解决了密钥托管问题,非常适用于车载自组织网络。然后根据新的签名方案,构造了车载网中一种条件隐私保护认证方案,实现了条件隐私保护的身份认证。通过理论和效率的详细分析,方案在签名过程和验证过程中消耗的计算代价小。此外,我们在方案中采用小系数检测方法,这不仅能加快认证速度还能够避免接受无效签名。(2)提出了一种新的匿名漫游认证方案。引入在线离线签名技术,并巧妙结合聚合验证方法,设计了一个无证书聚合签名方案。与相关方案相比,该签名方案降低了签名和验证过程的计算开销,提高了通信效率。继而,基于该签名方案,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效的匿名漫游认证方案,简化了传统的三方漫游认证模型。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安全、有效,特别适宜于大规模无线移动网络。
【关键词】:数字签名 移动无线网络 车载自组织网 隐私保护 漫游认证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18.9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1章 绪论11-21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1-18
  • 1.2.1 数字签名研究现状12-14
  • 1.2.2 保护隐私和安全认证研究现状14-16
  • 1.2.3 漫游认证研究现状16-18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18-20
  • 1.3.1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19-20
  • 1.3.2 文章的组织结构20
  • 1.4 本章小结20-21
  • 第2章 预备知识21-27
  • 2.1 数字签名概述21-24
  • 2.1.1 数字签名形式化定义22
  • 2.1.2 数字签名的分类22-23
  • 2.1.3 数字签名的功能23-24
  • 2.2 双线性对24
  • 2.3 相关数学困难性问题24-25
  • 2.4 消息认证码25-26
  • 2.5 本章小结26-27
  • 第3章 面向车载网的条件隐私保护认证方案27-41
  • 3.1 引言27
  • 3.2 系统模型27-28
  • 3.3 两种数字签名方案的设计28-31
  • 3.3.1 基于双线性对的签名方案28-29
  • 3.3.2 基于身份的短签名方案29-31
  • 3.4 LIBS方案分析31-35
  • 3.4.1 安全性分析31-34
  • 3.4.2 效率分析34-35
  • 3.5 条件隐私保护认证方案35-37
  • 3.5.1 RSU对车辆的认证35-36
  • 3.5.2 车辆对RSU的认证36-37
  • 3.6 方案分析37-40
  • 3.7 本章小结40-41
  • 第4章 面向大规模无线移动网络的匿名漫游认证方案41-64
  • 4.1 引言41
  • 4.2 系统模型41-42
  • 4.3 无证书聚合签名方案42-45
  • 4.4 签名方案分析45-54
  • 4.4.1 安全模型和安全性分析45-52
  • 4.4.2 安全性和效率对比52-54
  • 4.5 基于无证书聚合签名的匿名漫游认证方案54-58
  • 4.5.1 系统初始化54-55
  • 4.5.2 匿名漫游认证55-57
  • 4.5.3 聚合验证57-58
  • 4.6 方案分析58-60
  • 4.7 性能评估60-63
  • 4.7.1 安全性对比60-62
  • 4.7.2 效率分析62-63
  • 4.8 本章小结63-64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64-66
  • 5.1 工作总结64-65
  • 5.2 未来工作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5
  • 图表目录75-76
  • List of Figures and Tables76-78
  • 致谢78-7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9-80
  •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爽;;关于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技术的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3年12期

2 吴永俊;蜂窝移动无线网络的优化[J];移动通信;1999年02期

3 林志锷;张逸;;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技术的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年09期

4 灵谷子;多媒体移动无线网络的兴起[J];今日电子;1996年08期

5 吕慧芳;罗长远;黄文华;;一种移动无线网络分组公平调度算法[J];电讯技术;2006年05期

6 陈荣斌;;移动无线网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年11期

7 赵惠琴;;城市多元场景下移动无线网络优化策略[J];科技视界;2013年25期

8 章翔;金文研;孙金霞;;移动互联网加速发展下中国移动无线网络的挑战及应对[J];移动通信;2012年05期

9 ;移动社交:差异化坚持与“社交”的回归[J];互联网周刊;2014年09期

10 ;未来移动无线网络的多协议测试仪——CMU200[J];电子质量;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山博;罗丹彦;张展;左德承;;移动无线网络集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A];第十四届全国容错计算学术会议(CFTC'2011)论文集[C];2011年

2 林卫;刘晨;;利用流媒体技术和移动无线网络构建广播异地直播传输新模式[A];数字电视产业与三网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林卫;刘晨;;利用流媒体技术和移动无线网络构建广播异地直播传输新模式[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4 林卫;刘晨;;利用流媒体技术和移动无线网络构建广播异地直播传输新模式[A];2009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0年

5 徐晔;;移动西门子基站话务自动预警系统[A];内蒙古通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IDG电讯;移动网速度达不到预期[N];计算机世界;2001年

2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标准上路[N];计算机世界;2003年

3 记者 马革利;沈阳移动信息化助力城市供暖[N];人民邮电;2009年

4 本报记者 黄沙;WiMAX“屈尊”加入3G混战[N];财经时报;2007年

5 万家阳;蚌埠市相关部门积极响应试点[N];人民政协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丹;移动无线网络环境下新型数字签名方案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2 赵欣;吉林移动无线网络质量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刘振兴;基于移动无线网络的异步检查点算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邱寒;青岛移动无线网络故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4年

5 刘纯丽;移动无线网络中TCP协议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自强;吴忠移动无线网络优化[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7 王寿国;地铁移动无线网络系统的服务质量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8 卢新;CDMA Femtocell系统组网应用方案设计及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9 李志皓;移动Ad Hoc 无线网络组播路由器协议算法的研究与改进[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移动无线网络环境下新型数字签名方案的设计与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5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95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9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