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浅谈自然丘壑、胸中丘壑与笔墨丘壑的转换成因

发布时间:2018-02-27 13:00

  本文关键词: 自然丘壑 胸中丘壑 笔墨丘壑 出处:《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自然丘壑”是能用我们的感官触摸到的,具有物性的形、色、质组构成的空间关系,其中的四季、四时之变化,直接影响我们对它的感应。它是源,其它丘壑都依此源而展开自己的变化。“胸中丘壑”是我们感官无法触及到的,是一个画家以“自然丘壑”为基础,注入自己的心性和情感等因素,形成意象感知的“丘壑”。而“笔墨丘壑”正是中国画核心价值的取向,是自然丘壑、胸中丘壑的升华,它不仅仅是物象的“造型手段”,或是隶属于某一画家个性表现,更是时代文化背景下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从自然丘壑到胸中丘壑与笔墨丘壑,这是一个中国画家必然要关注的变化过程,虽然都是“丘壑”,但其中的内涵与赋与画家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所以,明辨其中的区别与作用,对我们选择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方式就提供了很好的依托。
[Abstract]:The "natural mound" is a spatial relationship that can be touched by our senses and has physical forms, colors, and qualitative groups, in which the chang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the four seasons directly affect our perception of it. It is the source. All the other moutains have developed their own changes from this source. "the mound in the chest" is something that our senses cannot reach. It is a painter who, based on "natural moutains," infuses his own heart and feelings, and so on. It is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the sublimation of natural mound and mound in the chest. It is not only the "modeling method" of the object image, or it belongs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of a certain painter. It is also the embodiment of the national spiri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culture. From the natural mound to the inner mound and brush mound, this is a changing process that Chinese painters must pay attention to. Although all of them are "moutains," the connotation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giving painters are different. Therefore, Discerning the difference and function provides a good basis for us to choose the targeted learning method.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锋;;浅析构成意识在中国画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0年09期

2 池沙鸿;;陈虹作品选[J];中国画画刊;2011年03期

3 代祥勇;;简析“笔墨精神”与中国油画的新拓展[J];作家;2009年14期

4 桂良;;浅谈笔墨精神的时代发展性[J];大舞台;2010年05期

5 张_g;;浅谈中国画笔墨精神[J];北方美术;1997年Z1期

6 田爱华;中国画艺术的胸襟乾坤——浅谈国画艺术语言及笔墨精神[J];美术大观;2005年02期

7 张本平;;雄浑的笔墨精神——邵梦龙中国人物水墨画艺术风格特征初探[J];美术;2006年09期

8 傅长安;;从石涛、黄宾虹谈中国画的笔墨精神[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1期

9 李琳;;论中国画的笔墨语言[J];考试周刊;2009年37期

10 张嫣格;;气韵空灵——浅析气与气韵的中国绘画美学思想[J];青年文学家;2009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芹;;从自然山水到胸中丘壑——20世纪山水画现实主义创作的审美取向[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沫若;;关良艺术论[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3 聂危谷;;论中国画人文精神之得失[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4 周积寅;;论中国画家之修养[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5 左庄伟;;论中国画的民族性本质[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6 周积寅;;关于中国画家艺术风格问题[A];'2007中国画创作观摩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钱忠平;;也说黄宾虹[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姜晓红;;潘玉良作品艺术及修复[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镛;;东西方艺术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赖睿;穆家善:独创新路画胸中丘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2 中国台湾国父纪念馆艺术鉴定委员会首席专家 教授 李奇茂;大自然和大森林的咏叹者[N];美术报;2011年

3 兰平;云涌太行山水秀 笔舞墨彩泛华滋[N];中国艺术报;2011年

4 白磊;形式与观念[N];美术报;2009年

5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副教授 文艺学博士 徐正龙;当视线在《影》中迷失[N];美术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王志;气贯长空 势若惊雷[N];中国改革报;2010年

7 周逢俊;中国画家的美国梦(一)[N];美术报;2003年

8 孙克;贴近文脉 技进于道[N];中国文化报;2006年

9 宋新江;笔墨见高低[N];中国文化报;2006年

10 余宁;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大展将举行[N];中国艺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院生;中国画学科规范论[D];上海大学;2010年

2 李彦锋;中国绘画史中的语图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秦寿平;写实素描影响下的现代水墨写意人物画语言衍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4 蔡青;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严健民;中国当代山水画在美国东部的认知[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6 赵文江;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构图对比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7 何士扬;中国画“勾勒法”学理探微[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8 唐寅;从生活的足迹到万物与我合一[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9 阴澍雨;明代写意花鸟画溯源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葛玉君;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画研究(1949-1966)[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仁勇;浅谈自然丘壑、胸中丘壑与笔墨丘壑的转换成因[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2 王红蕾;心性流淌—试论书写式笔墨的语境[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3 张长林;中国画线性表达下的笔墨解析[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4 李立静;笔墨的民族性意义[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邹世兰;水墨都市绘画语言初探[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立军;中国当代写实人物画的笔墨观[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7 王林;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及其形式的时代性探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李静;文人画家笔下的观音像[D];苏州大学;2013年

9 任贤义;从吴冠中绘画艺术中的“纯粹性”浅谈自身创作体会[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书兰;山水画水墨写生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542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542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0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