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中国绘画史中的米氏云山

发布时间:2020-10-17 13:11
   在山水画高峰林立的宋代,“米氏云山”的创造性面貌为山水画开拓了新的境界。本文以史料构筑的背景为基础,在中国绘画由唐至宋的发展变化中,结合有真迹传世的米友仁的山水画进行对比研究,从美术实践类博士研究生的角度,由艺术本体和艺术语言方面,以《潇湘奇观图》卷和《云山得意图》为其典型案例,讨论分析非常具有创造性的米氏云山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主要几个方面。第一,从绘画题材上,米氏父子开拓了以“云山”为主体的新的题材。在米氏父子之前的山水画中还没有表现“云山”为主体。第二,反映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中,在文人画兴起的背景下,米氏父子摆脱了格法的束缚,提高了对“无常形而有常理”的云山、风物敏锐的感受力与成功的捕捉力,充分表现了南方自然环境的云山、雨树,包括气氛、阴雨的特征,也表现了文人画家的诗意化体验,发展了中国绘画状物写心的能力。第三,“米氏云山”的出现,发展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语言。米友仁通过“无根树,朦朣云”等云山烟树的描写,注重工具材料的选择与运用,用模糊湿润的笔墨进行不模糊的描绘,极大地提高了笔墨精准微妙的表现力。第四,“米氏云山”这种鲜活的手法,在笔墨造境上有着超乎寻常的随机性,偶然性,举重若轻,心手相忘,似乎游戏笔墨,实际上得大自在地表现了文人画家的诗意性感受。长期以来,在中国绘画史写作中,特别是论述米氏云山的著作中,曾误把“米氏云山”解释为“米点山水”,通过对《潇湘奇观图》卷和《云山得意图》卷及其以后承传演变为米氏云山的历代作品可以看出,米友仁的绘画实践中,并没有用“点”来代替一切笔墨技法,在绘画史上不同时代对“米氏云山”有着不同的发展和阐释,“米点山水”把米家山水进一步发展成笔墨程式化、符号化的结果,有利也有弊。本文以艺术实践者的角度,从具体作品中进行分析,结合史料文献,进行以笔墨实践方向为主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是必要和有益的。
【学位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J209.2
【部分图文】:

故宫博物院,楼阁,绢本,台北


以云霞缥缈,眘然岩岭之幽,在峰峦重复的幽境之中,往往加以严谨细密的宫殿楼??阁,“云山”以细线勾勒为之,有“时睹神仙之事的”之感。传为其名下的《江帆楼阁??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1),是描写此类山水幽居风格的作品。??資.??_議讀:::、??图1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轴(传)绢本设色??纵101.9横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通过这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李思训多以细笔勾勒的画法,由江上由近及远??14??

绢本,故宫博物院,台北,学术界


远离尘世的遐思,试图创造出一种画家理想的境界。??III??图2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传)绢本设色纵55.9横8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昭道山水继承家学,传世作品《明皇幸蜀图》(图2),据学术界考证是??未摹本,但很好地体现了“二李”金碧山水的艺术风格。画面崇山峻岭,云烟缭绕,??树木高旷幽深掩映着两山之中曲折崎岖的栈道,可以看到很多很小的人行经于陡峭??的山间栈道缓慢前行,画面表现了山水“咫尺重深”之感。??隋代《游春图》就已有对“云山”的描绘,表现面积多体现在中远景的山峰中??部,以细笔勾勒,衬托山峰的高远之境。(图3)小李画法继承了展子虔《游春??图》的传统,勾线罩粉,线条如高古游丝穿插在山峰之中,飘忽不定,增强了山峰??的前后空间。山体结构表现复杂,线条勾勒无皴法,颜色运用明丽和谐,格调高??雅

青绿山水,云烟,山水画,山峰


的山间栈道缓慢前行,画面表现了山水“咫尺重深”之感。??隋代《游春图》就已有对“云山”的描绘,表现面积多体现在中远景的山峰中??部,以细笔勾勒,衬托山峰的高远之境。(图3)小李画法继承了展子虔《游春??图》的传统,勾线罩粉,线条如高古游丝穿插在山峰之中,飘忽不定,增强了山峰??的前后空间。山体结构表现复杂,线条勾勒无皴法,颜色运用明丽和谐,格调高??雅,通过设色,山石的结构层次表现了空间的纵深感,使画面呈现出更为雄伟壮丽??丰富感觉。??27薛永年著《晋唐宋元卷轴画史》,新华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4S页。??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文;;米氏云山格法承传疏抉[J];美术大观;2019年04期

2 韩斌;;试论元代“米氏云山”的传承与流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7年04期

3 张猛;;《遥观——米氏云山·三》[J];美术研究;2016年01期

4 潘飏;;“点滴烟云,草草而成”——“米氏云山”溯源[J];艺术品鉴;2018年03期

5 肖宗华;;米氏云山创作感想[J];学苑教育;2017年16期

6 王平;“米氏云山”的启示[J];文艺研究;2003年06期

7 吴强;;浅析“米氏云山”的“朦胧”特征[J];新美术;2013年09期

8 董宝厚;;“米氏云山”及其递传与嬗变[J];书画艺术;2009年02期

9 周燕;;从“米氏云山”看中国山水画之主要特征[J];青年文学家;2011年04期

10 陈思;;“米氏云山”图式形成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利勇;中国绘画史中的米氏云山[D];中央美术学院;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浩男;浅谈“米氏云山”皴法的传承与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2 潘飏;“米氏云山”形成渊源探析[D];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

3 周航;米氏云山及其画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

4 童心;米氏云山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5 杨霞;观“云山墨戏”品“平淡天真”[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6 程兴林;论“米氏云山”对现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黄玉兰;“米点”在当代山水画写生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静;元代画家高克恭散论[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志翠;二米及其“云山”与“文人画”发展的关系[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康凯;一扫千古丹青尘[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448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8448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0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