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晚清秦祖永《桐阴论画》之画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1 07:07
  本文以晚清画论家、书画家秦祖永及其品评著作《桐阴论画》为中心,对其绘画品评特征和鉴赏观进行研究。笔者结合传统绘画品评理论,从其画学著作和绘画风格两个方面入手,分析秦祖永绘画理论的价值与意义,充实对秦祖永的研究内容,丰富晚清画品的整体认识。秦祖永一生著述颇丰,传世著作有《桐阴论画》《桐阴画诀》《画学心印》等。他的山水画师法“四王”,现存绘画作品有50多幅。基于丰富的绘画创作与鉴赏收藏的经验,他以一位鉴赏家的眼光品评明清时期三百六十位画家和画作,以“大家”“名家”区分画家境界高下,以“逸”“神”“妙”“能”四品区分画家之间笔墨风格的不同,对绘画品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打破了传统画品中“三品”“四品”的品评模式,丰富了晚清的画学内容。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晚清秦祖永《桐阴论画》之画品研究


同治三年(1864)朱墨套印本《初编》

朱墨,定论


如凌必正、魏之克、顾蔼吉、王云、顾文渊、唐竣姜恭寿之流,俱加贬词,而仍列入逸品,尤为可异……列妙品者三编中仅得九人,似妙品反胜于诸品,殊与古人品画之旨大相径庭……特四品之高下,千余年来已成定论,若欲推翻,宜详陈其论所据……”31余先生谓画分“四品”千年来已有定论,实不尽然,如《宋朝名画评》,仍依唐张怀瓘《画断》分为“神”“妙”“能”“三品”,明王穉登《吴郡丹青志》将逸品置于能品之后,又如31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題[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第374页。图1同治三年(1864)朱墨套印本《初编》图2光绪八年(1882)朱墨套印本全三编

朱墨,丛书,刻本,同治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桐阴画诀》又名《绘事津梁》,书初撰于同治初,后有修改,卷数有作一卷或二卷。在同治三年(1864)的刻朱墨套佣桐阴论画》本后有附《画诀》一卷,而在《翠琅玕馆丛书》本则分为上下卷,上卷后有李铭山跋,下卷后有光绪六年(1880)自跋。此书乃其临画、看画、作画之心得,原刊本亦有圈点、眉注,是为习画者入门之作。此书专述山水画法,颇为精到,自执笔、用墨至画石、画树及点苔之法尤为详细。但仔细核对发现该书多采古人成说加以修订而成,并未注明出处。余绍宋曾对此做法提出批评:“夫集古人成说为书,原无不可,惟不注所出,而改易词句以为己作,则殊乖著作体裁,原刻本自加圈点、自加眉注,当为初学者而设,然殊不循序渐进也。”37后述黄公望、倪云林、吴镇、王蒙、九龙山人、姚云东、杜东原、刘完庵、莫云卿、沈周、董其昌诸家笔墨特色。又述清初王廉州、王烟客、王石谷、王麓台、恽南田、吴渔山、吴梅村、方邵邨之笔墨或设色特点,可师法之处。《桐阴画诀》版本较为繁复,除上文提到的同治三年《桐阴论画》附刻本、《翠琅玕馆丛书》本外,另有光绪四年(1878)《画学心臃附刻本、宜统二年(1910)上海书画会石印本、1925年扫叶山房石印本、《芋园丛书》本、《美术丛书》本、台北《中国学术名著第五辑》本、南京图书馆藏抄本以及《清瘦阁读画十八种》本等十多种。三、《画学心臃《画学心臃全书共八卷,内辑上自晋唐,下至清初诸家研画理论,兼收博采,荟萃成书。包括:顾恺之画评、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王维《山水诀》、米芾《西园雅集记》、董其昌《画眼》、龚贤《画诀》、笪重光《画筌》、恽格《瓯香馆画跋》、方薰《山静居论画》等以及赵孟頫、倪瓒、吴镇、文徵明、沈周等人的论画摘录。页端辑秦氏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画论家秦祖永绘画刍议[J]. 王照宇.  荣宝斋. 2015(11)
[2]系统方法与中国画风格流派的本体演变[J]. 邱立新.  社会科学. 1989(05)
[3]传统绘画的批评标准及其在晚明的变化[J]. 黄专.  美术. 1988(10)
[4]画品与风格[J]. 张安治.  美术研究. 1984(04)

博士论文
[1]明代中后期论画纷争研究[D]. 孟宪伟.南京艺术学院 2017
[2]传统文人画品评对创作的影响研究[D]. 杨莉萍.南京艺术学院 2016
[3]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研究[D]. 张兰芳.东南大学 2015
[4]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 宫旭红.福建师范大学 2014
[5]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D]. 胡新群.南京艺术学院 2011
[6]中国古代绘画品评理论研究[D]. 韩雪松.上海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詹景凤绘画鉴赏观及其思想研究[D]. 王广维.南京艺术学院 2015
[2]中国画论中的“老”研究[D]. 业晓凯.南京艺术学院 2013
[3]逸的审美内涵[D]. 丁薇薇.南京艺术学院 2002



本文编号:3355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355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0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