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体验与中国画创作
发布时间:2021-11-26 11:03
绘画创作尤其是中国画创作常常受到传统模式的束缚,虽有大量关于师法自然的理论,但在创作时不免受到经验、固定模式的影响,而使创作者难以摆脱对于传统模式的依赖。固定观念蒙蔽了画家的眼睛、传统模式泯灭了画家的个性。本文通过对于直观与体验的详细论述,阐明直观与体验是走出创作模式化僵局及摆脱程式化思维模式限制的有效途径。论述直观与体验是赋予中国绘画作品生命性的直接源泉。对于直观的论述,本文重点从直观的三重属性入手,论述直观的纯粹性是观照者感受自然之物生命之灵性的条件;直观的当下性是进行中国画创作的灵感之源;直观的自我属性是中国画创作具有个人独创性的前提。在对体验的论述过程中,文章引入了大量的先秦儒道思想。试图通过对于先秦儒道思想家们发现真理、阐述真理的方式,来说明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在赋予绘画作品以生命性的意义上体验之内涵,体验的过程如同体道的过程,体验即为体道。体验者通过对于自然的源发境域、人与物的互构境域以及人生境域的体验,达到体验者的精神与天地境域、自然境域、人生境域相融通,消除体验者与物的对立,体验者与所处环境的对立。在画面中呈现自然万物生命之灵性,呈现创作者精神灵魂之灵性。直观与体验是赋...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朱鸯作品
并把对道的理解与把握由笔墨寄之于所画的山川之中,便可“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由此可见,创作者的切身体验对于绘画创作的重要意义。因“规矩者,方圆之极则也;天地者,规矩之运行也”[v21。所以创作者便是要在天地自然界与人的实际生活中切身体验,感悟自然,感悟生活。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如若创作者能够把对自然、生活之细腻体验与独特感受切近地呈现于画面,便可使作品具有创作者独特的精神情致。在具体阐述之前,先来简单回顾一下曾经触拨过观者心弦,历久弥香的绘画作品。八大山人的作品当属其一。残山剩水、孤鸟游鱼是八大山人作品的主体。孤寒冷逸之伤情主宰了他笔下的山水情致。无论是白眼视人的孤鸟还是寂寥游寻的独鱼,无不向人们吐露画者寂愤苦闷的心绪。八大山人把亡国之恨、寂寥苦寒的人生经历寄之于画,以至于其作品凄然悲冷的精神魅力能够穿透历史的阻隔,直接冲撞观者的心灵。与八大山人作品格调截然不同的白石
宫丽作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图画泰山山水之法[J]. 陈传席. 国画家. 2006(05)
[2]“饥渴之眼”——阿里卡的“描绘”观念[J]. 曹意强. 新美术. 2003(02)
本文编号:3520015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朱鸯作品
并把对道的理解与把握由笔墨寄之于所画的山川之中,便可“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由此可见,创作者的切身体验对于绘画创作的重要意义。因“规矩者,方圆之极则也;天地者,规矩之运行也”[v21。所以创作者便是要在天地自然界与人的实际生活中切身体验,感悟自然,感悟生活。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如若创作者能够把对自然、生活之细腻体验与独特感受切近地呈现于画面,便可使作品具有创作者独特的精神情致。在具体阐述之前,先来简单回顾一下曾经触拨过观者心弦,历久弥香的绘画作品。八大山人的作品当属其一。残山剩水、孤鸟游鱼是八大山人作品的主体。孤寒冷逸之伤情主宰了他笔下的山水情致。无论是白眼视人的孤鸟还是寂寥游寻的独鱼,无不向人们吐露画者寂愤苦闷的心绪。八大山人把亡国之恨、寂寥苦寒的人生经历寄之于画,以至于其作品凄然悲冷的精神魅力能够穿透历史的阻隔,直接冲撞观者的心灵。与八大山人作品格调截然不同的白石
宫丽作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图画泰山山水之法[J]. 陈传席. 国画家. 2006(05)
[2]“饥渴之眼”——阿里卡的“描绘”观念[J]. 曹意强. 新美术. 2003(02)
本文编号:3520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520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