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鹿题材花鸟画探究

发布时间:2021-11-27 09:54
  “题材”一般指绘画作品中表现主题所使用的素材,是艺术家通过观察、取舍、提炼后而进入作品构成艺术形象的景物,是构成绘画作品的要素之一。作品的立意、绘画过程都围绕着题材进行。对于传统花鸟画而言,花鸟树木、竹石流水、鳞介畜兽等描绘对象的选择不局限于物象本身,还基于文化传统中的“象征”、“寓兴”等手法,以及画家个人审美的“迁想妙得”,进而进行写意、造景、造境的艺术创作。从“庄周梦蝶”的物我坐化,到“濠梁观鱼”中“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到文人画中“逸笔草草”的笔墨寄情,无不强调个人内心世界的超越,达到对“道”的体悟。后期花鸟画题材的选择受到王阳明“格物致知”的思想影响而更加追求“尚意”。中国动物题材的文学记载和绘画描绘的历史十分久远,历代不乏与鹿相关的文学及绘画作品,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象征内涵,有关鹿的绘画文献和绘画图册比较丰富,各个时期也留存了经典的相关作品。本文探究鹿形象的早期文化含义,梳理历代以鹿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分析其中名作的绘画技法、笔墨结构以及意境意趣的表达方式,进而探究绘画题材在不同时代是如何保持生命力的延续性。通过对祥瑞文化传统的追溯和个案分析,为笔者花鸟画创作中绘画语言的形成...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鹿题材花鸟画探究


《九色鹿王本生图》莫高窟25窟北魏是佛教大力传播和发展的时期,该时期敦煌的壁画创作内容主要以本生

敦煌艺术,壁画艺术,本生,美学


煌壁画艺术是一种以写实与装饰相结合、抽象与具象相结合、象征与寓意相统一的艺术,主要宣示以敦煌文化为特征的绘画性壁画”,易存国在《敦煌艺术美学》18一书中如是说。莫高窟北魏时期壁画代表作当属 257 窟的“九色鹿王本生图”(图 3),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现存较早的艺术作品,描绘了佛祖前生为九色鹿王时,曾救起一个溺水人,鹿王要求被救人保密自己的行踪,不久王后想要九色鹿的皮毛作衣服,国王悬赏捉拿九色鹿,忘恩负义的被救人前去告密,结果立遭报应,身上生疮,口中恶臭。鹿王向国王述说了事情的原委,国王深受感动,不再捉拿鹿王,还下令予以保护。“九色鹿王本生”故事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赞扬了九色鹿王的忘我精神,宣传了善恶报应的佛教轮回思想。“九色鹿王本生”图中八个故事情节(救人、溺水者行礼、国王和王后对话、溺水者告密、捕鹿、休息中的九色鹿、九色鹿陈述)构图灵活多变并非按照一般的顺序,为突出塑造鹿王矫健匀称的形象,画面向中间倾斜,鹿王向国王倾诉事实这一故事情节被巧妙安排在画面构图中心,对九色鹿进行人格化的神态描写,突出表现鹿王的控诉,不向邪恶屈服的倔强性格增强了善恶报应这一主题。

本生,壁画,中值,造型


图 5 《九色鹿王本生图》 国王局部“九色鹿王本生”壁画中值得一提的是以线来造型。线性造型在不同的时期,线的审美意味与价值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和魅力。尽管该壁画色彩浓重,该壁画线条的独立表现力欠缺,还达不到后世提出的“骨法用笔”,但以线来塑造形体仍是该壁画的主要造型方法,水波式的描绘线条稚拙且有提按变化,极富律动感,打破了长方形构图的呆板,流畅的水波线条勾勒出上下翻动的感觉;正如吕凤子先生在其著述《中国画法研究》20一书中提到:“早期中国绘画的用笔方法基本上都是先用线勾勒出轮廓,然后着色,尽管勾线中也有力度变化,但毕竟还比较单一,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唐代”。其次,该壁画中国王、侍从衣纹、动物、山石、花草的轮廓线,皆用屈如铁丝遒劲挺拔的“铁线描”来表现,笔简而有力,画法自由而熟练,极具写意性和韵律感。其次,透过画面可以看到,线条和设色融为一体并用避免了线的单薄和单调,又不会完全失去线的价值失其骨气,达到了色不压线、线不盖色、线描为主、色彩烘托的理想效果。鹿王身上的色点、不同形体的线条以及大面积的不同色彩使得画面层次丰富、装饰性强、张力十足。“九色鹿王本生”壁画以线造型艺术,既吸收融合了来自印度、西域佛教艺术的相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敦煌壁画的独特赋彩设色意象探析[J]. 崔华春,过伟敏.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2]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构图及其流变[J]. 李艺华.  美术向导. 2006(06)



本文编号:35220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5220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f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