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滚龙连厢的形态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1 12:03
【摘要】:滚龙连厢,是1935年在湖北省恩施市宣恩县李家河镇源起并传播的一项土家族民间舞蹈,于2009年被列入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如今其多元的发展道路与良好的发展态势对湖北地区濒临失传的许多非遗项目起到了示范性作用。笔者主要运用人类学中的田野考察法,同时重点使用舞蹈生态学中的部分研究方法,从纵向的历时性,横向的共时性两个维度出发,对滚龙连厢的历史脉络及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本文分五个部分展开:第一,滚龙连厢的历史起源与发展脉络,其起源于元朝末期的“连厢”,诞生于1935年艰苦的抗战时期,并经历了孕育、形成、规范、发展、普及五个阶段。第二,滚龙连厢的田野考察分析。首先从典型舞动、舞动形态特征、表意舞蹈语汇逐步深入地对舞蹈本体进行分析总结,其次对其构成要素进行记录。第三,分析了滚龙连厢的环境适应过程。第四,简述了当今滚龙连厢的多元发展道路及其蕴含的多元舞蹈价值。第五,提出了土家族滚龙连厢繁荣的传承发展盛况下产生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滚龙连厢虽已经被评为非遗,但真正怀揣热忱之心去钻研滚龙连厢的人依然很少,种种迹象表明滚龙连厢的传承保护工作仍流于形式,没有得到社会与人们的真正重视。滚龙连厢作为土家族珍贵的非物质遗产,是民族文化之根。这种独特的舞蹈艺术形式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土家族的集体记忆,通过研究和保护滚龙连厢及其相关的歌舞演出活动来唤醒沉睡的历史,复苏当代土家族人民的集体记忆,不仅可以作为旅游名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增强土家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确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图文】:
图 2-1 敲打动作分解图,笔者摄,2018 年二、点地滚龙连厢典型舞动之二——点地,即左手连续击板时,,右手执连厢中间,并通过手腕的里外翻转,使连厢的头部或尾部于地面点地。节奏型为 2/4 拍,重拍击板,弱拍开板,一开一合连续不断,呼吸型为自然型。准备时脚下步伐为大跨度(原地)的弓步,前两拍棍尾点地,一拍一下,身体随之前倾,第三拍向右转腕,使棍头点地一下,一共点地三次,三次点地的位置自左至右呈一条斜线拉开。
表 2-3 典型舞动因子观测分解表典型舞动 点地典型舞动呼吸型 自然型 质 感精准,敦实节奏型.音乐 4/4 %廥 X X O %徑谧嘈
本文编号:2610430
【图文】:
图 2-1 敲打动作分解图,笔者摄,2018 年二、点地滚龙连厢典型舞动之二——点地,即左手连续击板时,,右手执连厢中间,并通过手腕的里外翻转,使连厢的头部或尾部于地面点地。节奏型为 2/4 拍,重拍击板,弱拍开板,一开一合连续不断,呼吸型为自然型。准备时脚下步伐为大跨度(原地)的弓步,前两拍棍尾点地,一拍一下,身体随之前倾,第三拍向右转腕,使棍头点地一下,一共点地三次,三次点地的位置自左至右呈一条斜线拉开。
表 2-3 典型舞动因子观测分解表典型舞动 点地典型舞动呼吸型 自然型 质 感精准,敦实节奏型.音乐 4/4 %廥 X X O %徑谧嘈
本文编号:2610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610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