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山西晋南地区民间舞蹈类别与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09:37
   晋南民间舞蹈是传统民间舞蹈有机组成部分,在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道路上,保留了原始舞蹈特征的同时,也兼容并蓄,呈现出了多元的发展。自古以来有人的地方就有民间舞蹈的存在,它能够团结族群、部落,在群体的参与中,通过身体动作韵律,共同携手演绎来表达原始时代人民的心情和意志,激发了生存的活力,今天晋南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不仅是民众以身体动作来传达知识和记忆,表达情感意志,生活理想而采用的艺术方式,也为我们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是“舞台民间舞蹈”艺术发展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长时期的历史进程中,晋南民间舞蹈经过岁月的洗礼和社会文化的锤炼,在汉族文化、晋南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概况的熏陶下成长。从目前的文献和实地调查中能看出,晋南民间舞蹈数量庞大,种类多样,风格别致,如“万荣花鼓”、“龙灯魔女舞”、“响铃高跷”、“浑身板”等不同类型的传统民间舞蹈。晋南传统的民间舞蹈真切反映了晋南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具有祈福祭祀、礼仪活动等多种功能,渗透了晋南地区的风俗习惯,传播晋南民间文化,还具有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晋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汇聚了晋南民众从古至今的智慧,表达了他们最真诚的情感,在晋南民众的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主要对晋南民间舞蹈的分类及特色进行更远和更大的现实研究,打破了以往对晋南民间舞蹈单一性和平面性研究的常态,从结构上看,本论文共五分为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在这个章节中,笔者从一、论文的选题和主要意义;二、研究现状;三、论文的创新点三个方面逐一阐述。第二章:由“晋南地区区域位置”、“晋南地区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及“晋南地区民间舞蹈历史”四小节组成。结合晋南地区的区域位置、地理条件、风俗习惯及文化及历史地位的概况,站在民间舞蹈历史发展的背景下对晋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外在因素、内在因素进行了阐述。第三章:阐述了八种不同类型的晋南民间舞蹈及其风格特征,举例介绍部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晋南民间舞风格。由此管窥整个晋南地区传统民间舞的文化观念和意涵。第四章:“晋南地区民间舞蹈”现状思考由“晋南地区民间舞的生存与发展现状”、“晋南地区民间舞蹈深层式微”两节组成,在第一节里主要对晋南地区民间舞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描述。第二节里分别从晋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意识的萎缩,传承后继乏人,舞蹈本体的失落三方面动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提升文化自觉,促进传承发展”这个章节主要有加强对地方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特征的认识和科学的继承发展晋南地区民间舞蹈两部分。第一节里,笔者分别从生存环境的改变激发认识,和强化对地方舞蹈文化的自觉意识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二节里分别从教育学与“非遗”保护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在这个章节中,论文主要是针对目前晋南地区民间舞蹈发展的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如:教育传承角度,社会传承等方面去探讨晋南地区民间舞蹈继承的方式方法,进而促进晋南民间舞蹈的发展。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722.21
【部分图文】:

花鼓,舞蹈表演,翼城,万荣县


图3-1翼城花鼓??万荣花鼓,流传于晋南的万荣县,是一种群体性的民间社火舞蹈表演形式,??它集歌、鼓、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在整个表演中,低鼓表演最受欢迎。??低鼓的表演者,通常是由花鼓表演的老艺人或者壮年进行,出场的扮相通常是老??汉的形象。在正式进行表演时,先由花鼓手引出几个女苗子,她们手里敲击着小??

花鼓,万荣,稷山县,唐宋时期


??图3-1翼城花鼓??万荣花鼓,流传于晋南的万荣县,是一种群体性的民间社火舞蹈表演形式,??它集歌、鼓、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在整个表演中,低鼓表演最受欢迎。??低鼓的表演者,通常是由花鼓表演的老艺人或者壮年进行,出场的扮相通常是老??汉的形象。在正式进行表演时,先由花鼓手引出几个女苗子,她们手里敲击着小??呆锣,脚下用圆场步伐进场,然后变换队形,随着“长流水”的鼓点,在场中形??成“龙摆尾”、“二龙吐水”等队形,紧接着就进入正式的表演。鼓点有-槌,??二槌,三槌,紧三槌,慢三槌,四槌等等。整个表演鼓点明确,具有固定程式,??基本都是先进行开场表演

花鼓,高台


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纯朴和奇特??El??I?_??图3-3高台花鼓?图3-4高台花鼓??①姚义伟.山两省稷山高台花鼓跸蹈形态及父化特丨|丨:研宄丨丨)丨.广两师范大学2016??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赵霖;;山西翼城“浑身板”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J];舞蹈;2014年04期

2 张继梅;;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J];齐鲁学刊;2013年04期

3 杨冰;;论山西翼城浑身板[J];黄河之声;2013年01期

4 纪广;;山西民间舞蹈在“非遗”保护活动中的发展考略[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S5期

5 赵俊;;山西秧歌初探——以侯马白店秧歌为例[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6 农布七林;李娜;;民间拟兽舞的文化意义[J];歌海;2009年03期

7 何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J];清江论坛;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鸿飞;从民间艺术到文化遗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姚文伟;山西省稷山高台花鼓舞蹈形态及文化特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2 李雪玲;通过“浑身板”和“筷子舞”的比较看前者的发展策略[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3 赵娟;晋南金墓乐舞砖雕舞蹈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4 侯慧娟;汾西地灯秧歌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姜中华;山西秧歌服饰传承与发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6 裴磊;从旅游开发角度浅谈山西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齐曼;唐尧时期《大章》乐舞产生的文化环境及审美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52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852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f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