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多重境遇—万玛尖措的舞蹈创作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00:02
身份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及地位的标识和称谓,并在客观规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共同建构下最终得以确立起来。万玛尖措身上体现着多重的身份关照——由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安多藏民族身份贯穿始终,角色身份下经历了“学生”、“舞者”、“编导”、“舞团经营者”等。本文试图将“身份”概念引入到艺术家的创作研究中,通过分析,我们从万玛的作品中能看到在这样一种“外部”生态环境与“主体"能动选择的过程中体现出动态的变化。因而在万玛身上呈现出一种“他者客观期待”与“主体能动选择”之间的博弈,这种博弈更多的是针对他作为“编导”尤其是“民族舞编导"的体现。外部环境的种种凝视、权利话语的力量对万玛的刺激以及他自身的觉醒与体悟使他的作品体现出的分裂/融合、结构/解构等多元化、个性化特征。因此,在众多角色身份中,本文将主要探讨作为“编导”的身份境遇以及身份认同意识的作品渗透。既使用艺术学、身体语言学分析作品的呈现形态,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乃至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把握万玛创作的全过程。实际上是期待通过对万玛尖措的创作看到当今时代,在舞蹈艺术的那一套话语中艺术创作者究竟是受哪些他之外的主体力量的干扰,和多少种主体进行交流、互动与对话。在与多种力量的博弈与对话之中,创作者的能动性如何体现,以及他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所呈现出多元艺术风格和天马行空的个性化创作观念。笔者深入万玛舞团,主要主要采用现场调查法、参与观察并深度访谈,全面接触舞团最为核心的创作、排练、演出等部分。同时对万玛舞蹈创作的影像资料、文献资料包括万玛尖措从学生时代起始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宣传片、花絮、个人采访、媒体报道以及他本人所推崇的电影和舞蹈作品等等进行广泛搜集,对万玛的舞蹈创作过程展开系统化研究。首先在第一章对身份概念作出阐释,并根据万玛的生平对他的身份做出简明界定,然后在第二章根据万玛创作的历时性变化重点分析了他不同时期的创作,将作品呈现与创作背景相结合来分析他的身份境遇,并总结出每一时期的创作特点。接着根据前文的纵向生平梳理和横向特点挖掘,对其形而下的创作观念进行深度剖析。在多重身份转换之间,我们看到了万玛在与主流的权利话语的对抗之中的迷失和怅惘,在与市场碰撞博弈时生成出的勇气和智慧,以及在长久的积淀和积累下沉淀出的睿智和冷静。“自由"、“随性”、“洒脱"、“幽默”,俨然一个主体意识十分强烈的、极具个性创作的舞蹈编导形象。这种个性让我们产生反思,以此呼吁一种文化包容的心态,尊重个性,给创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此外,从创作者自身来说更需要挖掘个性,提倡文化自觉的主体性、期待对于舞蹈艺术的多元理解,呼唤多元的创作观念。本文力求全面的去关照他的整个艺术史,以期为我们的舞蹈艺术创作等诸多方面带来更多的思考。
【学位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J70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万玛尖措的身份界定
第一节 万玛尖措个人经历
一、学生时代的万玛
二、初生牛犊的万玛
三、当下的万玛
第二节 万玛尖措多重身份的界定
一、“身份”与“身体”
二、多重身份辐射的万玛
第二章 万玛尖措的舞蹈创作特征
第一节 学生时代的舞蹈创作
一、“自喻”还是“他喻”——壹说《博回蓝天》
二、“走”还是“留”——再说《出走》
三、学生时代的创作特征
第二节 初生牛犊的舞蹈创作
一、我是谁?——《狼魇》之多重身份的迷失
二、平行线——“雪域英豪”的“草原记忆”
三、这一时期的创作特征
第三节 当下的舞蹈创作
一、身份“回归式”——《香巴拉》的市场对话
二、这—时期的创作特征
第三章 万玛尖措的舞蹈创作观念
第—节 本体观——身体自由“表达”
一、舞蹈就是纯粹自由的表达
二、舞蹈旨在认知自我
第二节 主体观——身份意识的渗透
一、情景性的身份意识体现
二、主体自觉的作品呈现
第三节 “技法”观——谋求艺术共享
一、什么是“技法”?
二、共享与多元
第四节 发展观——缜密“市场”逻辑
一、艺术家与“看不见的手”
二、在市场洪流中求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6166
【学位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J70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万玛尖措的身份界定
第一节 万玛尖措个人经历
一、学生时代的万玛
二、初生牛犊的万玛
三、当下的万玛
第二节 万玛尖措多重身份的界定
一、“身份”与“身体”
二、多重身份辐射的万玛
第二章 万玛尖措的舞蹈创作特征
第一节 学生时代的舞蹈创作
一、“自喻”还是“他喻”——壹说《博回蓝天》
二、“走”还是“留”——再说《出走》
三、学生时代的创作特征
第二节 初生牛犊的舞蹈创作
一、我是谁?——《狼魇》之多重身份的迷失
二、平行线——“雪域英豪”的“草原记忆”
三、这一时期的创作特征
第三节 当下的舞蹈创作
一、身份“回归式”——《香巴拉》的市场对话
二、这—时期的创作特征
第三章 万玛尖措的舞蹈创作观念
第—节 本体观——身体自由“表达”
一、舞蹈就是纯粹自由的表达
二、舞蹈旨在认知自我
第二节 主体观——身份意识的渗透
一、情景性的身份意识体现
二、主体自觉的作品呈现
第三节 “技法”观——谋求艺术共享
一、什么是“技法”?
二、共享与多元
第四节 发展观——缜密“市场”逻辑
一、艺术家与“看不见的手”
二、在市场洪流中求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朴永光;;略论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舞蹈创作[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朴永光;;艺术表征文化的包容性——从唐代乐舞的兴盛谈起[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3 郭勇健;;论台湾舞蹈家林怀民舞蹈艺术的美学特色——中国的元素、生命的动作与纯粹的存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惟;林怀民意象类舞蹈作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56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856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