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风格的文化解读
本文关键词:“小清新”风格的文化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小清新” 亚文化 后亚文化 现代性 文化解读
【摘要】:近些年来,一股独特的清新文艺之风席卷校园,播及网络、社会,日益受到了社会和学界的关注,并冠之以“小清新”的标签。“小清新”可以指具有某种特殊行为方式的一群人,也可以指特定的审美风格。本文以对“小清新”命名的理解为向度,,梳理该群体的文艺风格的表现形态。进而将其视为一个“巨型文本”,对其表层审美形态进行分析之后,逐步深入内里,由审美风格转入到美学以及文化内涵的思考。从亚文化及后亚文化理论角度探讨“小清新”人群的风格背后的个体诉求,并参考当代美学和社会理论将“小清新”风格的盛行与扩散作为一种社会症候进行社会整体层面的解读。
【关键词】:“小清新” 亚文化 后亚文化 现代性 文化解读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3
- 一、 研究对象7-8
- 二、 研究意义8-10
- 三、 研究背景10-11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11-13
- 第一章 “小清新”的内涵界定与现实基础13-21
- 第一节“小清新”的内涵界定13-18
- 一、 与相邻的概念的比较15-18
- 二、 “小清新”的内涵界定18
- 第二节“小清新”的现实基础18-21
- 一、 时尚风向19
- 二、 技术背景19-20
- 三、 文化心理20-21
- 第二章 “小清新”文艺表现形态及美学内涵21-33
- 第一节“小清新”的文艺表现形态21-26
- 一、 独立音乐21-22
- 二、 小清新电影22-23
- 三、 日系摄影风格23
- 四、 森系穿搭23-24
- 五、 语言规范24-25
- 六、 ZAKKA 精神25-26
- 第二节“小清新”风格的美学内涵26-33
- 一、 日式禅意的美感追求27-28
- 二、 “唯美主义”生活观的当代复兴28-30
- 三、 日常生活审美中的“清新美学”30-33
- 第三章 “小清新”风格的亚文化解读33-39
- 第一节“小清新”风格的亚文化抵抗33-36
- 一、 “小清新”们的困境34
- 二、 “小清新”们的解决方案34-35
- 三、 被收编的命运35-36
- 第二节“小清新”风格的后亚文化反思36-39
- 一、 后亚文化理论的特点36-37
- 二、 后亚文化视野中的“小清新”37-39
- 第四章 “小清新”的现代性意义与局限39-46
- 第一节“小清新”风格的现代性意义39-44
- 一、 现代性的自反性39-40
- 二、 “小清新”风格的治愈途径40-44
- 第二节“小清新”群体的局限性44-46
- 一、 格局之“小”44-45
- 二、 短暂的青春期造反45-46
- 结语46-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0
- 作者简介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和玉,郭磊;青年流行语的探讨[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3年Z1期
2 黄晓武;;马克思主义与早期的文化研究[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4年00期
3 姜楠;;文化研究与亚文化[J];求索;2006年03期
4 钟一彪;;后现代消费: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及其发生[J];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01期
5 刘艳;彭絮;;亚文化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J];情报科学;2007年10期
6 田旭;;价值观的沦丧抑或是社会文化的缺失——当“耽美”成为一种亚文化的流行指标[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李保平;;西方社会群体边缘化的亚文化机制[J];文化学刊;2009年04期
8 邹威华;刘波;;斯图亚特·霍尔的“亚文化”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朱力;抑制社会转型中的不良亚文化[J];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02期
10 刘维贵;;大学生校园亚文化发展建设研究[J];青春岁月;2013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杭湖;;公职群体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规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刘诗嘉;;犯罪的亚文化视野[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周山东;;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亚文化特征分析——基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视角[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郭子贤;;黑社会(性质)组织亚文化形成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王先文;;“城中村”的亚文化性探讨[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孙红刚;李晓文;;青少年打斗行为形成与平息机制及其亚文化特点比较[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洁;徐锡五;;司法亚文化的负向功能[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8 蔡骐;;大众传播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A];新闻学论集(第23辑)[C];2009年
9 王洁;;司法亚文化的犯罪学思考——兼析佘祥林案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童戈;;我看同性恋、防艾与文化[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中红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N];东方早报;2011年
3 陈霖 马中红;亚文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N];南方周末;2011年
4 朱迅W
本文编号:1004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004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