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华烟云》的汉语助词“了”看英语的“时”
本文关键词:从《京华烟云》的汉语助词“了”看英语的“时”
更多相关文章: 京华烟云 汉语助词“了” 英语“时” 对应关系
【摘要】: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它的起源及其所蕴含的内涵和外延与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本文将结合林语堂先生所著的《京华烟云》英文版本,通过张振玉翻译的中译本《京华烟云》中汉语助词"了"的使用情况,分析英汉转换过程中汉语助词"了"的表现特征,并总结汉语助词"了"和英语"时"之间的联系,从而全面了解汉英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具备的隐性和显性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体现出的对应关系。
【作者单位】: 遵义师范学院;
【关键词】: 京华烟云 汉语助词“了” 英语“时” 对应关系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林语堂先生于1938年旅居巴黎时创作了与《红楼梦》艺术形式相似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这部文学作品虽然由英语撰写而成,但故事却选取中国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期间这一历史背景,以姚木兰为主线,讲诉了姚、曾、牛三大家族几十年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悲欢离合的故事。故事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沈丹蕾;《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周文娟;;《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结构助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4 孙立新;;关中方言的“的”字以及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傅书灵;;《歧路灯》中的动态助词“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李振中;肖素英;;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来源问题研究[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7 陈卫兰;试论敦煌变文词汇复音化的三个趋势[J];北方论丛;1997年05期
8 于卫平;马贝加;;近代汉语比较介词“却”的产生[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陆婷雅;;《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结构助词“底、地、的”[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聂辽亮;邓兰;;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看“得”的用法[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译体文字中的特殊语法现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2 周敏莉;;新邵湘语的语气助词“去哩”[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玲;;“生”缀考[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1期[C];2013年
4 陈路遥;;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过”的空间认知探索[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5 黄小平;;宁都客家话疑问语气系统略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吕慧玉;;从释意理论看2013年李克强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口译过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四辑)[C];2014年
7 徐倩竹;;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探究[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三卷)[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6 张庆冰;《祖堂集》完成体动词辨析[D];山东大学;2011年
7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吕红梅;现代汉语量词“个”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张_g_g;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孟洋;《祖堂集》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丹丹;《朱子语类辑略》中“来”的用法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爱凤;趋向动词“来”“去”的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金文静;《训世评话》虚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栋;《牡丹亭》助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琴;汉语助词“的”字分化及其原因探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陈启萍;新生语气词“哦”的多维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严家菊;六安城区方言语气词“在”、“了”、“U;”[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闰;定语标记“之、底、的”的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炎权;《京华烟云》:道学的超然与歧惑[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张西山;论《京华烟云》主题及林语堂的政治哲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詹声斌;《京华烟云》中的“庄周哲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邓筱菊;《京华烟云》人物浅析——试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J];文史博览;2005年16期
5 赵迎春;;《京华烟云》的文化传输策略及其原因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6 李彦;李学恩;;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复杂思想[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6期
7 周景刚;陈陵娣;;浅谈《京华烟云》中的翻译因素[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赵迎春;;目的论三原则视域下《京华烟云》的文化传输策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苏永前;汪红娟;;《京华烟云》与中国民俗文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万晓艳;;《京华烟云》中一个叛逆的典型[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文娟;;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对《红楼梦》的借鉴与创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文国;电视剧《京华烟云》的缺憾[N];吉林日报;2005年
2 王兆胜;新版电视剧《京华烟云》:对林语堂的误解与误读[N];中国艺术报;2005年
3 任嫣;《京华烟云》央视热播新旧版本对比引争议[N];广西日报;2005年
4 ;名著《京华》该不该动手术?[N];四川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甘文瑾;“最高价”何以有忧[N];中国电影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佟奎阳;民初:婚礼文化西风东渐[N];大庆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彦;编剧写下的不仅仅是文字[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8 蒋泥;心灵的震颤[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马乔 李圣传;两岸林语堂纪念馆[N];闽南日报;2009年
10 《深圳商报》何文琦;史诗磅礴当撼世家风温厚自动人[N];中华新闻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波;《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胡萍;论《京华烟云》中的文化底蕴[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郭希苗;《京华烟云》拒绝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师小静;小说《京华烟云》中姚木兰话语的人际隐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尹玉红;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视角下《京华烟云》中人物语言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侯利娟;语境化理论下《京华烟云》的语言特点探析[D];新疆大学;2011年
7 吴晓利;从文化角度析小说《京华烟云》的写作及英汉翻译[D];外交学院;2007年
8 马丽丽;《京华烟云》中的冲突性话语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陶浪平;从《京华烟云》探林语堂的自然观[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颜林;《京华烟云》中的间接指令行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09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009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