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声声慢》翻译中可译性限度与消解

发布时间:2017-10-11 02:35

  本文关键词:《声声慢》翻译中可译性限度与消解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古典诗词 可译性限度 消解


【摘要】:译事之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因为翻译过程中译者面对的是语言和文化双重障碍,很难做到“忠美两全”。正如老子所言:“美而不信,信而不美”。中国古典诗歌在翻译过程常常很难保存原文的音律,形式和意义上的特点以及美感。但我们应认识到语言之间一般来说是可译的,因为语际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意义转换条件和手段。但可译不是绝对的,因为在语言各层次中存在着使语际意义转换不能完全实现的种种限制。这些限制,就是所谓的可译性限度(刘宓庆,2005)。因而学者便提出可译性限度,并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作能否完美再现原作的文学魅力,怎样才能再现原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翻译可以使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欣赏古诗的美,陶冶性情,也有利于中国文学走出去,丰富世界文学内容。同时古诗词翻译也是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汪榕培(1996)然而在大量的古诗翻译作品中,,令人满意之作却很少。诗歌翻译的统一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也未建立。因此本文从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出发,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问题,寻求消解可译性限度的原则和方法。从而能更好的实现古诗翻译的美感再现,以对诗歌翻译理论的研究有所贡献。 通过对《声声慢》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可译性限度消解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诗译诗原则,2)忠实,3)美感再现。可译性消解的方法,在音律上可以以音代步,寻求押韵,但以表意为主。在形式上则注重修辞和对仗的等效翻译,原句为问句依然译为问句。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意象可译性限度,可通过直译,意译,直译加注来消解。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 可译性限度 消解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7-9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7-8
  • 1.2 Thesis structure8-9
  • Chapter Two Three beautie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CCP9-17
  • 2.1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9-11
  • 2.2 Applications of the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 in CCP translation11-17
  • 2.2.1 Beauty in Sound11-13
  • 2.2.2 Beauty in Form13-14
  • 2.2.3 Beauty in Sense14-17
  • Chapter Thre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and the Translation of CCP17-32
  • 3.1 Historical views on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17-21
  • 3.1.1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on Poetry18-19
  • 3.1.2 The classification of untranslatability19-21
  • 3.2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in CCP21-32
  • 3.2.1 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21-27
  • 3.2.2 Untranslatability in Culture27-32
  • Chapter Four Elimination of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in Slow Slow Tune Translation32-52
  • 4.1 An Introduction to Slow Slow Tune32
  • 4.2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in the “Slow Slow Tune”32-37
  • 4.2.1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in the beauty of sound33-34
  • 4.2.2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in the beauty of form34-36
  • 4.2.3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in the beauty of sense36-37
  • 4.3 Elimination of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in CCP37-52
  • 4.3.1 The principles of eliminating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in CCP37-44
  • 4.3.2 Methods of elimination44-52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52-54
  • 5.1 Summary of the present study and major findings52-53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53-54
  • Bibliography54-57
  • Acknowledgments57-58
  • Appendix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平;在译与不译之间:诗歌翻译浅谈[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刘祥清;;音译与可译性限度的消解[J];中国科技翻译;2010年02期

3 钱志富;;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新解[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1期

4 肖辉;英汉语用差异视阈下习语文化可译性探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4年01期

5 杨晓荣;二元对立与第三种状态─—对翻译标准问题的哲学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6 刘重德;关于建立翻译学的一些看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7 刘传珠;可译性问题的语言功能观[J];中国翻译;2000年01期

8 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年01期

9 贾影;“零翻译”还是“不可译”——试与邱懋如教授商榷[J];中国翻译;2002年04期

10 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祥清;论可译性及其限度[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10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010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9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