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自译的后殖民主义视角
发布时间:2017-10-23 00:03
本文关键词:《金锁记》自译的后殖民主义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张爱玲 《金锁记》 The Golden Cangue 自译 后殖民主义
【摘要】:后殖民翻译理论是翻译理论和当代前沿文化理论结合的产物之一,是后殖民理论在翻译领域的一次颇有意义的应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及其他西方研究“文化转向”产生的理论使得翻译理论跳出了语言层面内的问题和文本的问题,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二元结构,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领域。 自译(self-translation或auto-translation)是翻译界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即作者在完成写作任务的同时亦担当译者的角色。自译现象在国外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由于历史、语言、文化等多重因素,自译在中国的研究相对比较晚,也没有赢得相应的重视。 张爱玲是中国近当代的现象级作家,但她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和英文写作的这一事实却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关注。张爱玲的《金锁记》不仅引起了中国文坛的轰动,而且其自译本The Golden Cangue也于1971年正式发表并收录于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 张爱玲一生颠沛辗转,反映了中国文化逐步摆脱半殖民状态的历程。本文通过对文化负载词、拟声词、女性主义层面的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来探讨张爱玲译作的成败。本文的第一章、第二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使用的理论。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从词的角度和女性主义的角度切入,利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译文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译文的反响进行评价。第六种得出文章的最终结论。从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对《金锁记》及其自译本The Golden Cangue进行分析,不仅能跳出“直译”、“意译”这种对立结构,也会反应出当时驳杂时代下译作所蕴含的复杂意义。因此,《金锁记》的自译研究也对于后殖民理论的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张爱玲 《金锁记》 The Golden Cangue 自译 后殖民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致谢5-7
- 第一章 绪论7-11
- 1. 研究意义7-8
- 2. 研究现状8-9
- 3. 研究方法9-10
- 4. 文本结构10-11
- 第二章 背景介绍11-16
- 1. 自译的定义11-12
- 2. 后殖民主义与翻译12-13
- 3. 张爱玲、《金锁记》和The Golden Cangue13-16
- 3.1 张爱玲简介13-15
- 3.2 《金锁记》和The Golden Cangue15-16
- 第三章 后殖民理论在用词上的体现16-23
- 1. 文化负载词16-19
- 2. 拟声词19-21
- 3. 白话文小说特征的体现21-23
- 第四章 后殖民角度下独特的女性视角23-29
- 1.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视角23-24
- 2. 《金锁记》译本中独特的女性视角24-29
- 2.1 不同版本中的女性立场25-26
- 2.2 意象和颜色26-29
- 第五章 翻译反响及原因分析29-32
- 第六章 结论32-34
- 参考文献34-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丽;;自译与翻译伦理——以张爱玲的《五四遗事》为个案[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2 李小林;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01期
3 张曼;;文学性坚守:翻译由意义传达到诗意探索——以张爱玲自译小说The Golden Cangue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秦弓;苍凉的月亮──张爱玲创作的女性主义阐释[J];河北学刊;1999年01期
5 陈吉荣;;谈本位论观照之下的《金锁记》自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6 陈吉荣;;转换性互文关系在自译过程中的阐释——《金锁记》与其自译本及改写本之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姜洪伟;《金锁记》、《怨女》比较谈[J];江淮论坛;2004年02期
8 陈吉荣;;关于《金锁记》的叙事学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桑仲刚;;探析自译——问题与方法[J];外语研究;2010年05期
10 王德威;;“信”的伦理学[J];华文文学;2013年04期
,本文编号:1080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080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