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视角下《荆棘鸟》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本文关键词:功能对等视角下《荆棘鸟》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摘要】:本文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对比分析《荆棘鸟》的两个中译本。这两个译本分别是曾胡的译本和晓明,,陈明锦的译本。而《荆棘鸟》则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琳·麦考洛的作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许多学者和翻译家对其进行了翻译,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晓明,陈明锦的译本和曾胡的译本,后者也是现在发行量最多的一个译本。晓明、陈明锦译本出版于1983年,曾胡译本出版于1990年而其初稿完成时间则是1980年,可见两个译本创作于同一时期。曾胡译本经过近十年的修改,其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与晓明、陈明锦译本有很大不同。 本文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奈达在其动态对等及功能对等的理论中提出:要使源语读者的反应和目的语读者的反应基本一致,同时,使源语信息最接近最自然的在目的语中实现对等以及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其中奈达最为提倡意义和形式的对等,其中意义是最要的,形式其次。 在意义和形式对等两方面,本文将从两个译本中节选一些例子,以奈达所诠释的理论为依据进行分析,探索两个中译本的差异和共性以及奈达理论的适用性,即其提出的意义最为重要,形式其次在具体的翻译中是否能为读者所接受并理解。 在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本文将两个译本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总结,其中包括译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两个译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也使两个译本最后达到了不同的阅读效果。当然,在译本对比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译文中的错误,其原因也在本文中进行了详细解释,同时,希望对之后各种文本的翻译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意义。 具体来说,本文共包含五个章节: 第一部分为前言部分,对本文的写作目的以及论文结构进行了分析阐述; 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部分,主要对奈达本人及其翻译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功能对等这一理论进行了详细说明; 第三部分为文本分析部分,主要对《荆棘鸟》这本小说的作者、内容及其译本的作者和译本的差别进行了论述; 第四部分为理论分析文本部分,就译本中具有代表性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初步得出两个译本之间的差异以及共性; 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对《荆棘鸟》两个译本对比分析后的主要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对之后各种文本的翻译提出了一些建议。 综上所述,希望本文中的研究能够印证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今后的翻译实践者有所帮助。当然,本文中难免会出现主观性强、分析不彻底等问题,也需要本文作者自身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邦友;谈译入语的可接受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鞠红;英汉低调陈述结构对比及其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童兆升;刘国忠;方英姿;陈海容;;散文翻译中“韵味”再现的层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李志英;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张阳;龚昭;;论马建忠“善译”之等值观[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6 万莲;徐敏;张静;;关于英汉习语翻译的几点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尹宏;;浅析导致有意文化误译的文本外因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左慧;;从理解历史性论诗歌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张伟锋;;跨文化视角下英汉隐喻的互译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王昌玲;;意象扭曲的语用顺应论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慧;;浅谈京剧语境与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韩学金;韩潇;;对高职商务英语精读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3 郭尚兴;;汉英文化类辞典编纂要端举论——以《汉英中国哲学辞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4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陆刚;;等效理论张力下的翻译认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建;;从文学翻译中错位文化意象的处理谈起:翻译文学一定要保留“洋装”么?[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锡纯;;从“龙”的翻译看国俗词语的英译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郑惠瑛;;曲径通“幽”——幽默翻译的障碍及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石梦婕;;文化翻译学建构新探——基于文化语义学的翻译学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于静静;;日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胡氏贞英;汉语非文学文本越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向红;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田小勇;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付瑛瑛;“传神达意”[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晓泳;汉英习语在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流失[D];河北大学;2009年
3 高飞;体育英语英汉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叶晶晶;重建文化亲缘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陈玉大;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与政论文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凝慧;从功能对等角度论商标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沈纯洁;论文化的可译性《红楼梦》专有名词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宋宛蓉;关联理论框架下《红楼梦》隐喻翻译的效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杨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20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220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