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接受美学视角下《围城》中喻体意象的英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4 02:25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视角下《围城》中喻体意象的英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接受美学理论 《围城》 隐喻理论 喻体意象


【摘要】:作为文学语言之根本,隐喻无处不在。然而,国内外对隐喻翻译的研究一直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从美学角度。作为翻译中的难点,隐喻翻译的关键是喻体意象的恰当转换。鉴于此,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和隐喻理论,以隐喻而著称的《围城》为例,来探讨喻体意象的恰当转换问题。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运用皮特.纽马克的隐喻分类法和廖七一对意象的分类法,,将《围城》中的喻体意象分为三类:僵死和陈腐喻体意象,固定或标准喻体意象及新鲜和独特喻体意象。其次,基于喻体意象理解较难和对受试者掌握汉语程度有一定要求的考虑,从《围城》中精选出12对喻体意象,展开了一项针对15个目标语读者接受译文情况的问卷调查。为了深入了解读者的接受情况,又抽选出3个汉语水平较高的受试者,围绕着相关开放性问题进行了个人访谈。最后,在接受美学的启发下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分析认为,珍妮.凯利和毛国权在传递《围城》中的喻体意象时,倾向于通过直译来保留源语中的喻体意象。总体来说,61%的目标语读者们能够理解译者传递的基本语义,却只有34%的目标语读者觉得译者采用的语言是地道的,转换后的喻体意象是可以接受。总结得出,喻体意象转换恰当的原因在于:(1)译文与原文中的喻体意象映射一致;(2)译文与原文的“喻体共知性”一致;(3)不确定意义的填补方便了读者对源语喻体意象的理解。另一方面,喻体意象转换不恰当的原因在于:(1)把源语中的喻体意象错误地植入目标语中;(2)缺乏对源语喻体意象的理解;(3)缺乏对源语文化内涵的注释;(4)译者旨在用直译来传递源语文化;(5)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差异等导致有的意象很难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最后,本文认为接受美学视角下喻体意象的转换应该遵循如下原则:(1)能够满足喻体意象转换的两条标准;(2)填补理解原文喻体意象所必要的空白信息;(3)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身份。 本文的启发是,从长远来看,采用直译进行喻体意象转换不仅有助于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还有助于实现大部分读者期待视野的充分融合和促进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喻体意象的转换过程就是寻找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共同点的过程。因此,本研究的价值就在于,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和隐喻理论来解决隐喻翻译的关键问题,为喻体意象的转换提供了新的启发和视角,也尝试性地补充了喻体意象转换恰当的评判原则。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Peter Newmark;王美媚;;论英语隐喻的翻译[J];国外外语教学;1995年04期

2 王蓉;蔡忠元;;试论小说《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策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年02期

4 李占喜;何自然;;从关联域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2期

5 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6 王磊;;隐喻与翻译:一项关于《围城》英译本的个案调查[J];中国翻译;2007年03期

7 刘法公;;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J];中国翻译;2007年06期

8 刘法公;;弥补文化喻体意象亏损译法探讨[J];中国翻译;2009年06期



本文编号:1220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220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7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