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生死疲劳》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顺应论视角下《生死疲劳》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摘要】:《生死疲劳》是莫言的长篇代表作之一,也是翻译家葛浩文先生为莫言翻译的最新一部译作。该部译作在短短几年中再版发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文学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复杂的文化交流。目前已有学者从文体学、阐释学、目的论等角度对该作进行了研究。前人研究和社会反响均已证明《生死疲劳》英译本是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语用学研究领域中,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共同肯定。顺应论强调语言的使用过程即为语言的选择过程。语言的动态顺应是由语言选择过程的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来共同实现的。翻译活动正是一种译者使用语言、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要使译文最终达到动态顺应的效果,译者必须在语言选择的过程中积极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译者主体性正是指译者为实现翻译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贯穿于整个翻译的过程,并影响翻译的最终效果。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以顺应论为理论指导,对《生死疲劳》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具体的文本研究展现译者主体性及其对译文效果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主要包括翻译的具体过程、译者对作者意图和读者需求的处理、译者对原著和译作之间关系的处理以及译者对译文风格的处理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本文基于顺应论,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和动态顺应这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生死疲劳》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即从语言构建的各个层面以及翻译技巧的使用方面探讨译者的语言选择过程;并且,通过语言的动态选择,在协调文化语境,以及原作和译作风格的过程中,译者发挥主体性使译文达到动态顺应的翻译效果。 研究表明:语音上,译作不仅保持了中文民谣的音韵美,并形成了独特的英文诗歌体押韵形式;在词汇层面,译者巧妙的使用了“一词多译”和拟声词斜体翻译的方式,使译文满足了不同语境对翻译的具体需求;句法层面上,译者在句型结构和句法修辞上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特色上的一致性;而且,在篇章翻译中,译者通过对主题、时态、人称和逻辑等方面的协调,使译文达到了衔接和连贯的翻译效果。不仅如此,为顺应不同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目的,译者巧妙且恰当地使用了增译、减译、简化和加注的翻译技巧,使译文达到了文化和语言上的动态顺应。葛浩文译《生死疲劳》是在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前提下,通过使用恰当的翻译技巧使译文成为在不同语言层面顺应于原作内容和风格的作品;不仅如此,在翻译过程中,葛浩文从原作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化环境出发,综合考量与协调目的语社会文化环境和英美读者的需求,使译文实现了在语言风格、社会文化和读者需求上的动态顺应效果。研究进一步得出: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作为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协调者,为文化传播搭建起了桥梁。要扮演好文化交流协调者的角色,译者就必须充分了解源语和译语文化,并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的使源语文化为目的语读者所了解和接受。不可忽视的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受到一定的客观语言因素、文化因素、语境因素、和译者自身因素的制约。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些制约因素,也是评判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红妍;;《生死疲劳》:对民间与历史的另一种把握[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石若英;;论《生死疲劳》中的“月亮”原型[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李明刚;;论《生死疲劳》轮回视角下的佛性拯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8期
4 李自国;;讲述历史 反思人性——解读《生死疲劳》的叙述者[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5 张超荣;;《生死疲劳》的全面解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12期
6 李焱;;论《生死疲劳》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02期
7 陆展;;《生死疲劳》中动物的“主体意识”[J];淄博师专学报;2013年04期
8 鄢玉菲;;《生死疲劳》的荒诞暴力与禅意内涵[J];文学教育(下);2014年02期
9 孟利;;《生死疲劳》中女人生之疲劳[J];现代妇女(下旬);2014年01期
10 胡云;;论《生死疲劳》的叙述分层及其意义[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妙羡;;翻译伦理下探究《生死疲劳》被西方读者接受的原因[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2 李丹;;一出庸俗的惨剧——长篇小说《蛙》批判[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子宏;《生死疲劳》的阅读疲劳[N];桂林日报;2006年
2 杨继渊;浓墨重彩再现中国半个世纪乡村史[N];云南日报;2013年
3 李浩;惊讶和热情:我看《生死疲劳》[N];北京日报;2006年
4 李敬泽;“大声”:再见长河落日[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夏一璞;女性解放中的生死疲劳[N];经济观察报;2014年
6 胡子宏;最深切的感受:疲劳[N];兰州日报;2006年
7 财经媒体记者 方敢;后泡沫时代,酒企的“生死疲劳”[N];华夏酒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罗四,
本文编号:1242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242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