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萨特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看翻译选择与译入文化意识形态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从萨特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看翻译选择与译入文化意识形态的关系 出处:《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让·保罗·萨特的作品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经历的梳理,分析、研究翻译选择与译入文化意识形态的关系。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描述的方法和文化翻译研究的理论。 历史描述的方法主要帮助重新构建翻译活动发生时的客观社会背景以及政治、思想、文化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文化翻译研究理论进行。 文化翻译研究理论主张将翻译活动放到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和研究。如何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译介引进一位对的作家和他的作品,这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 除引论与结论部分外,全文共包含四章内容,具体地: 第一章概念定义主要括清了意识形态、主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概念,以及意识形态与文化、语言和翻译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萨特思想和作品在中国社会掀起的热潮切入,一方面具体描述当时中国社会特有的环境,另一方面从萨特本人及其思想与中国的渊源和契合点进行分析,进而研究主流意识形态在翻译选择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第三章转换角度继续围绕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论述。20年代80年代初期和中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思想政治运动,而萨特及其作品屡屡成为运动的牺牲品。由此作者将详细分析和研究主流意识形态是如何钳制翻译选择的。 第四章将分析的重点放在非主流意识形态上。尽管由上而下的思想政治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但萨特作品的译介却不断升温,这是为什么?作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非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特殊“市场效应”在起作用。 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切入点新颖独特。中国学者研究萨特早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文化翻译研究的角度切入,通过具体的译介经过来研究译入文化意识形态和翻译选择之间关系的探索似仍不多见。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selection and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ideology through analyzing the experience of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French philosopher and litterateur Jean Paul Sutter in mainland China.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 are the methods of historical description and the theory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way of historical description is mainly to help reconstruct the objectiv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political,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further apply the theory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advocates that translation activities should be studied in a specific societ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How to introduce a good writer and his works to the right time and place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roblem, but also a cultural problem.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part, the full text contains four chapters, specifically:
The first chapt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the mainstream and the non mainstream ideology,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y and culture,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from the end of 1970s, early 80s Sutter thought and works in the Chinese society set off an upsurge of entry, a specific description of the Chinese unique social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origin and the thought and Chinese from Sutter himself and the meeting point of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 Translation in the choice of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20 to angle conversion in the early 80s and mid China society has experienced three large-scale political movement aroun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Sutter and his works often become the victim. The author will exercise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s how to suppress translation selection.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non mainstream ideology. Althoug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 from top to bottom of a wave, but the translation of Sutter's works has continued to heat up, this is wh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main reason is the special "market effect" of non mainstream ideology in the form of the work.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oint of novelty. China scholars Sutter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through specific translation by translation into the research exploration 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choices like functionstheory.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0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敏;;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蒯正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的思想[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王金山;董学文;;文学与“意识形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宋友文;;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J];武陵学刊;2011年06期
5 张修良;;思维方式与意识形态之关系探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马莉;李海峰;;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观的存在论维度与特性[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胡沫;;基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关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选择[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8 黄东桂;黎学军;;主流意识形态“在之中”与“无遮”视界的交锋——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J];道德与文明;2011年03期
9 宋文;畅敏章;;娱乐的代价——论当代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历史消费主义[J];电影文学;2009年06期
10 和亚楠;;意识形态对电影大片字幕翻译的影响[J];电影文学;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孟君;;集体记忆的多副面孔——论“文革”的电影城市空间形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群生;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董海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关海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余娟;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段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祝利民;马克思分工思想的本体论意义[D];山东大学;2011年
8 金坤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邓伯军;《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魏崇辉;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施蕾;现代性的漂浮[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燕敏;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与嬗变[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杨英月;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房宁;历史的复现,文明的延续[D];西北大学;2011年
6 安晓东;大众传媒时代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主体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7 胡锦;语文教科书中族群文化选择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李金凤;《北斗》与左翼文学[D];西南大学;2011年
9 廉晓红;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王燕;改写理论视角下的萧乾自译作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85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385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