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艺术化”:学术路径与理论启思
本文关键词:“人生艺术化”:学术路径与理论启思 出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人生艺术化 趣味(情趣) 意境(境界) 艺术精神 民族传统
【摘要】:"人生艺术化"是中国现代人生论艺术美学思想的一种重要学说。它不以艺术论艺术,而是主张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艺术精神与理想。这种理论取向主要体现在哲学、审美、艺术三个互为联系的维度:在哲学维度上,主要表现为对审美生命建构及其诗意价值的追寻;在审美维度上,主要表现为对真善美相贯通的美的本质、理想、价值的思考及其审美品鉴与人生品鉴之融通;在艺术维度上,主要表现为对"趣味(情趣)"与"意境(境界)"的标举。这种学说在其孕生的中国现代社会背景下,有着强调艺术(审美)救世、过于倚重精神作用的乌托邦色彩。但它所倡导的艺术与生活深度关联的立场,对于艺术研究视域的拓展、方法的变化、立场的多元等有其积极意义。特别是它对远功利而入世的中国式艺术超越精神的建构阐发,突出了民族文化的诗性传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启思。
[Abstract]:"Art of Life" is an important theory of art aesthetics in Chinese modern life theory. It does not discuss art, but advocates aesthetics and art. This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three interrelated dimensions of philosophy, aesthetics and art: in the philosophical dimension. The main performance is the pursuit of aesthetic life construction and its poetic value. In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it mainly shows the essence, ideal, value of beauty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ruth, good and beaut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esthetic traits and life traits. In the artistic dimension, the main performance of the "taste (tast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realm)", this theory in its pregnant Chinese modern society background, there is an emphasis on art (aesthetic) to save the world. It relies too much on the utopian color of the spiritual role, but it advocates the position of the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art and lif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of art research and the change of methods. The pluralistic stand has its positive significance, especially its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artistic transcendence spirit, which is far from utilitarianism and entry into the WTO, which highlights the poetic tradi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06BZW013) 浙江省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专项浙江理工大学“美学—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项目(XK1115-003-S)
【分类号】:J01
【正文快照】: 一“人生艺术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人生论艺术美学思想的一种重要学说。它以美的艺术精神为标杆,主张艺术、审美、人生的统一,倡导艺术品鉴与人生品鉴之贯通。从理论史来看,“人生艺术化”的相关理论表述初萌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1919年,田汉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较早提及了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钟名诚;;中西交融的散文艺术观——朱光潜的散文思想与创作实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雪文;趋于人生的艺术,趋于艺术的人生——谈朱光潜的散文观与散文创作[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郭世轩;;消费社会下的文学经典阅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陈琰;;桐城派文论对朱光潜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薛磊;;论书评写作的公正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方国武;;《淮南子》文艺理想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蒯群;;荷尔德林诗观浅论——兼析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现状的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杜蕾;;“译”犹未尽——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王云;;消极补偿: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5 王馨曼;;马克思《手稿》与中国美学热[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6 余永林;;“席勒元素”与政治自由[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0)[C];2012年
7 郭世轩;;论朱光潜文学批评中的古典主义倾向[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艳艳;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斗格吉;论《朗萨雯波》的悲剧色彩[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孔元元;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现代翡翠制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刘展;现代安徽诗人诗学批评[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永刚;基于TDC公务员着装规制与实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6 张丽芳;生态美学视阈下的沈从文小说创作[D];南昌大学;2010年
7 黎映川;新媒体艺术表现的导视系统设计[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8 庄宽;朱自清“透彻了解”阅读教学观刍议[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丽;孟超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吴婷婷;解放与束缚[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月;;对科学技术介入下艺术审美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6年11期
2 陈磊;;吹制玻璃艺术的奇妙魅力[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周玫;;论网络时代艺术审美之转型[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3期
4 黄桂娥;;郑板桥的艺术思想[J];艺术学界;2011年01期
5 许剑萍;现代设计中虚与实的艺术审美[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6 赵劲;禅宗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观念的构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贾涛;;游于艺,成于乐——孔子艺术审美标准论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张艳红;;谈音乐教学中学生歌唱气质的培养[J];艺术教育;2006年09期
9 司徒慧明;;关于艺术审美的大众性与个性[J];河南科技;2008年08期
10 王海燕;;席勒作品在艺术审美上的新追求[J];艺术探索;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晏青;;身份焦虑与艺术审美的置换策略——新世纪以来抗日题材电视剧的艺术生产与转换策略[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叶纪彬;;论艺术审美反映论三个理论层面及其相互关系[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赵钲;;指为心画 妙夺天工[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4 孙成林;;论书装艺术审美客观标准的多重性[A];新时期编辑活动特点探讨——中国编辑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选[C];2001年
5 张居华;;关于建立艺术情象学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龙玉良;;苗族服饰美刍议[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7 宋生贵;;发现优势 坚持创新 走向超越——再论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展示[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8 亢宁梅;;空间·场所·人——兼以淮安古镇淮楼广场设计为例[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9 刘福民;;亲世俗 趋时尚 多戏说——对京剧传统的一种别样观瞧[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陈文育;;审美距离的当代演绎[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民彤;我们还有没有艺术的趣味[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科学松鼠会成员、遗传学硕士 游识猷;他比她,更艺术?[N];东方早报;2011年
3 周熠;带涩味的艺术审美[N];中国邮政报;2003年
4 董智敏;书之美[N];山西日报;2000年
5 易新生;技法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因素[N];美术报;2006年
6 苏妮娜;主旋律:精神诉求与艺术追求的双重变奏[N];中国艺术报;2011年
7 朱中原;一个人的书坛[N];美术报;2006年
8 王英琦;重构人类诗意的家园[N];人民日报;2007年
9 邢煦寰;美学需要走向行动[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吴祚来邋(中国艺术研究院);《蜘蛛侠3》给国产大片上了一课[N];广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殷波;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陈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韩勇;青岛景观环境与建筑设计艺术[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池大红;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两副镜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邓剑虹;文化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大学校园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妍妍;卢梭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丁俊苗;《玉溪生诗笺注》注释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苏振宏;艺术—审美视阈中的北宋道教与文学[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觉嘎;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天召;宗白华艺术哲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2 林丹丹;网络文化与当代艺术审美[D];暨南大学;2004年
3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4 徐慧颖;论迟子建小说的生命美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彭邦松;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小艺;论中国白酒包装设计的艺术特色[D];苏州大学;2007年
7 罗子婷;徽州木雕的文化意蕴与文化特征[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8 张小娟;造物生人之初意[D];北京服装学院;2008年
9 郝美云;让心灵感动的艺术[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董双叶;“中国现代艺术”还是“现代中国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85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385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