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消费文化语境下大众文学的几种形态及其走向

发布时间:2018-01-15 13:45

  本文关键词:论消费文化语境下大众文学的几种形态及其走向 出处:《求索》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消费文化 养眼文学 大众文学


【摘要】: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大众文学以消费性和娱乐性为主要旨趣,呈现出直观化、故事化、信息化、肉身化等形态,形成以"养眼文学"为重要表现形式的文学。"养眼文学"的着眼点不在于心灵滋养、思想提升、精神升华、性情陶冶或知识增长,而在于娱乐的实现、个体感性诉求的满足与视觉冲击的产生,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快餐化和文学价值倾斜,导致了文学泛化趋势和文学文体困顿,阻碍了文学的现代性进程。故而,从"养眼"回归"养心",是以"养眼文学"为重要表现形式的大众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consumer culture, popular literature, with consumption and entertainment as the main purport, presents a visual, story, information, physical and other forms. The focus of the literature is not on the nourishment of the soul, the promotion of thought, the sublimation of the spirit, the edification of temperament or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but the realization of entertainment. The satisfaction of individual sensibility demands and the appearance of visual shock promote the fast food of literature and the inclination of literary value, lead to the trend of literature generalization and the difficulty of literary style, and hinder the process of modernity of literature. It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literature to return from "eye-keeping" to "mind-nourishing", which takes "eye-keeping literature"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expression.
【作者单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基金】: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文化的发展态势及政策引导研究》(2011B78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2
【正文快照】: 一大众文学与“养眼文学”消费文化即消费社会中的人们在消费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消费文化的本质不是对商品本身的消费,而是对“符号”的消费。它赋予商品各种“符号价值”,以此唤起人们内心的消费欲望。故而,消费文化是一种强调享乐主义、鼓励及时行乐,培养人们外露的生活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戴兆国;马克思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审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贺飞,陈世永;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现代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邹吉忠;现代制度与自由秩序的形成[J];北方论丛;2002年02期

5 薛军;良法何在?——论法治的价值基础[J];比较法研究;2001年04期

6 郑崧;教育世俗化与民族国家[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7 刘铁芳;从独白到对话: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8 刘云杉;;“人类灵魂工程师”考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9 李萍,赵明亮;从现实人格失范维度看信任危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陈吉猛;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倾向论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5 龙艳;;文学的宗教伦理批评——以西方文学与基督宗教为例[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焦春;朱喜梅;;中国冰雪文化发展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伟;写作者的话语姿态[D];郑州大学;2000年

2 高健;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姚亮;爱默生与美国民族文学进程[D];苏州大学;2001年

4 张爱武;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祖德;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启蒙叙事和现代性话语[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佘俊臣;论惩罚性法律责任的合理性[D];苏州大学;2002年

7 张宏辉;道与逻各斯:文化异质及其现代性与诗性阐释[D];四川大学;2002年

8 王颖华;回、维吾尔、哈萨克族大学生现代性特性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于柏华;构建中国的法治本土化根基[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花宏艳;吕碧城思想及其词作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谢强;;论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及应对之策[J];探索;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文健;;消费文化视阈中的身体批评[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郭振文;;艺术与趣味——以艳俗艺术为例兼议当代艺术倾向[J];艺术.生活;2011年04期

3 许蚌;;数码艺术:创新视觉与商业目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3期

4 车俊思;潘海英;;社会转型与价值选择——《嘉莉妹妹》与《高兴》比较研究[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5 薛晔;;中国前卫艺术是怎样走向前台的[J];艺术·生活;2006年03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叙事——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振华;;从“自然的人”到“审美的人”——新时期艺术教育断想[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春青;;“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的新课题[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王瞻宁;刘虹弦;;“信息图解化”现象及其正负效应透析——兼论“读图时代”艺术教育的使命感[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5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东方;文学的位置在哪里[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高小立;和谐社会召唤文学责任的回归[N];文艺报;2005年

3 王林;如何谈论中国的当代艺术[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黄建生;都市书写应该有更高的审美追求[N];文艺报;2006年

5 丁国旗;消费语境中的文学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毛正天 徐燕来;当前文学研究中相关问题的理论讨论[N];文艺报;2005年

7 袁跃兴;公众空间怎能频频上演“裸体秀”[N];中国艺术报;2006年

8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王雪峰;当下文化语境中弘扬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意义(上)[N];美术报;2007年

9 李洁菲;短篇小说的荣哀[N];湖北日报;2004年

10 沐佳;艺术节开始呈现多元化[N];北京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钟琛;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媒介文学事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莉;试论消费时代的文学活动与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2 许明;本雅明消费文化思想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秦璐;当代时尚的审美体验[D];四川大学;2006年

4 彭筠;消费文化批判结构中的新现实主义[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段祥贵;拱廊漫步:论本雅明的“闲逛者”及其当代文化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舒开智;消费时代文学经典的消解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胡霁;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的跨媒体传播[D];重庆大学;2009年

8 郭鹏;20世纪90年代中国艳俗艺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富宝;反思、批判与重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萌;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卡通”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28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28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8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