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历史批判意识与德国悲悼剧的寓言式拯救——本雅明《德国悲悼剧的起源》对悲剧理论的理论建树

发布时间:2018-01-16 09:26

  本文关键词:历史批判意识与德国悲悼剧的寓言式拯救——本雅明《德国悲悼剧的起源》对悲剧理论的理论建树 出处:《河北学刊》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悲剧 悲悼剧 寓言 废墟


【摘要】:在本雅明《德国悲悼剧的起源》这部碎片式著作中,他对17世纪德国的悲悼剧进行了研究。并在分析德国悲悼剧中的人物形象时,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批判意识,把悲悼剧作为现代悲剧的代名词,重点分析了古典悲剧与德国悲悼剧之间的区别。该书的主要思想成果是对寓言的探讨,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寓言关注"废墟"和碎片,并从物质层面来反观人类的精神文化。
[Abstract]:In Benjamin's the Origin of German mourning dramas, he studies the German mourning dramas in 17th century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in the German mourning dramas. It shows a strong sense of historical criticism, regards mourning drama as a synonym for modern tragedy,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lassical tragedy and German tragedy. The main ideological achievement of the book is the discussion of fables. As an artistic expression, fable pays attention to "ruins" and fragments, and reflects the spiritual culture of human beings from the material level.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研究》(10YJC75108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悲剧理论研究》(12CZW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1
【正文快照】: 本雅明的悲剧理论集中在《德国悲悼剧的起源》(2001年出版的中文译本将书名定为《德国悲剧的起源》)一书中,该书谈到了德国悲悼剧的特点,悲悼剧与古典悲剧的关系,以及寓言的表现方式等。作者在阐释每一个问题时都提出了一些具体观点,虽然这些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明显,很多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令军;浅谈瑞士在二战中避免被德国入侵的原因[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程炳杰;;欧洲合唱美学范式从古典到浪漫的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饶洁;;浅谈卡斯特尔维屈罗的诗学思想及其在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4 刘海舒;;论中外动画经典造型样式的文化内涵[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张永伟;审美自由:内容与形式的认识意义——阿多诺论现代艺术的美学特征[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6 唐果;;论康德的崇高理论及其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罗松涛;;《论历史概念》:历史的辩证意象——兼论本雅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张德明;;铭记乃是一种历史对话——王从地《棋殇》论略[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姚瑶;王成军;;卡夫卡的现代寓言书写[J];长城;2010年10期

10 周维山;;美学迷途与教学困境——关于“西方美学史”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姜影;;欧仁·德拉克洛瓦与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差异中的类似性[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2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张小山;齐美尔社会研究方法的后现代主义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魏燕;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胜清;文艺意识形态性的实践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李_";非总体的星丛[D];浙江大学;2005年

9 肖伟胜;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D];南京大学;2003年

10 李时学;20世纪西方左翼戏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庞红蕊;节庆祭祀与替罪羊之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3 张强;办公新形态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4 张丽芳;论圣·奥古斯丁的神学美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长亮;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李伟;经验的断裂与重建:论俄狄浦斯的悲剧性存在[D];西南大学;2011年

7 刘小平;论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作品中再生仪式的呈现和演化[D];西南大学;2011年

8 倪静;论阎连科小说的寓言化书写[D];南京大学;2011年

9 张芳丽;论帕·怀特小说《人树》的寓言性和象征意义[D];兰州大学;2011年

10 王慧;《当代美学的“生活论”转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慧青;;废墟上的救赎——瓦尔特·本雅明“寓言”理论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陈淼霞;;废墟文化中的审美精神[J];青年文学家;2010年14期

3 曹雷雨;本雅明的寓言理论[J];外国文学;2004年01期

4 邢崇;;一次跨学科的文学批评理论实践——评本雅明的《德国悲剧的起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8期

5 刘泽江;从“寓言”观看本雅明的“救赎”意识[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李君怡;论茅盾与中国现代寓言文学[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7 马钦忠;许成:日常生活的精神寓言[J];上海艺术家;2001年Z2期

8 吴晓波;大师爱说的寓言[J];散文百家;2003年06期

9 赵维平;论苏轼的寓言创作[J];阅读与写作;2005年09期

10 曾志;文化与形式──从“买椟还珠”谈起[J];现代交际;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婉儿;;香港及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寓言篇章研究[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吴恒;祁庆富;;在凉山彝族奴隶制废墟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A];民族学研究第六辑[C];1985年

3 吕新雨;;在乌托邦的废墟上——新纪录运动在中国[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4 钟华;吴镇炜;王贺;;基于OMAP的废墟搜救机器人监控终端[A];第七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子今;;《史记》时间寓言解读:神秘的“四十六日”[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6 陆永品;;辛弃疾的咏物寓言词[A];首届辛弃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7 姜影;;欧仁·德拉克洛瓦与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差异中的类似性[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苏艳;;余国藩《西游记》英译本中诗词全译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赖志强;;城市变迁与废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及其表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10 吴义勤;;荒诞的寓言——评《迷蒙之季》[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老猫 书评人;寓言,当下文学创作的稀缺品[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2 贾明生;“愚拙”之味[N];山西日报;2003年

3 长江日报评论员 早报特约评论员 刘洪波;邵氏“弃儿”:生命处境的残酷寓言[N];东方早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云帆;苏南外资的盛世寓言[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5 晋军;企业管理的寓言二则[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6 王跃生;质朴的寓言深奥的经济学[N];中华新闻报;2005年

7 江苏 小海;戏说寓言[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吴炎炎;寓言,一种并不过时的文学形式[N];巢湖日报;2006年

9 陈风;诠释“新乡村运动”的方向[N];福建日报;2004年

10 安武林;失落的寓言文学出版[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擎;废墟上的狂欢:“文革文学”的叙述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王丽梅;《庄子》内篇思想与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3 陈淑贞;金庸武侠小说人物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4 刘汉光;寓言·本色·意境[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春丽;元杂剧“悲剧说”辨析[D];苏州大学;2003年

6 孙云宽;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李杉婵;朝鲜高丽朝假传体文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吴宝康;论怀特小说的悲剧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振华;古典与现代[D];厦门大学;2008年

10 陈德福;《庄子》散文“三言”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娣;本雅明寓言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周晓玲;废墟上的理想—本雅明寓言理论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3 裘宗慧;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中国新时期悲剧理论[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张艳军;近现代中国悲剧理论的本土化特征[D];辽宁大学;2012年

5 王际兵;刘震云小说的寓言景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洁琼;“那拉宁寓言”[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梁艳芳;寓言发展形态的嬗变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8 罗良清;寓言·语言·意识形态[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翁再红;本雅明审美救赎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10 王云;保罗·德曼的修辞阅读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32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32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d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