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以诗歌重塑民族心灵——1930年代吴经熊的双语写作与诗学观念

发布时间:2018-01-16 10:47

  本文关键词:以诗歌重塑民族心灵——1930年代吴经熊的双语写作与诗学观念 出处:《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吴经熊 双语写作 古诗英译 抒情传统


【摘要】:吴经熊在民国时期不但是著名的法学家,而且也是享有声誉的文学家。他既参与创办英文期刊,发表大量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作品,同时也热衷于写作汉语旧体诗。本文通过梳理英文期刊的资料,还原当时文学氛围的疏离与语言环境的分裂,考察吴经熊向英语世界译介中国古典诗歌的策略与动机;并可得出结论,他的双语实践不仅以"唐诗四季"诗学观念回应"感时忧国"的抒情传统,而且主张以诗歌重塑中国人的民族心灵,期待可以克服现代性危机,超越东西方文化的权力等级。
[Abstract]:Wu Jingxiong was not only a famous jurist but also a reputable writer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was involv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English periodicals and pu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English translation work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keen to write old Chinese poetry. By combing the materials of English periodicals, this paper restores the alienation of the literary atmosphere and the division of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To investigate the strategies and motives of Wu Jingxiong'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o the English worl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his bilingual practice not only responds to the lyrical tradition of "feeling when the time is worrying about the country" with the poetic concept of "four Seasons of the Tang Dynasty", but also advocates that poetry should be used to reshape the Chinese people's hearts and minds in the hope that they can overcome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Transcending the hierarchy of power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7.22;H315.9;I046
【正文快照】: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英语、西化与启蒙,这些概念同时被用于思想和实践的领域,但在这两个层面上是既相交织又不完全重叠。由于二者之间缺乏清晰的边界,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留学归国后在社会文化领域主张西化,但在文学创作上选择汉语写作,而没有选择英语或其他外语。[1]例如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镇清;从语言的当代性看翻译的文体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彭松;;文化困境中的诗性省思——叶维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程荣;;论“词中有画”——以柳永词为中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陈育德;“诗中有画”是“艺术论的认识迷误”吗?──《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的质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刘晓云;;中国二十世纪初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李博;;叶维廉“山水诗原型”在谢灵运诗歌语境中的矫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周莉;;试论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冲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8 聂焱;;对现代诗歌困境的一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9 刘晓;;小议古诗词中“雨”意象的英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张小影;;近体诗特殊句法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应光;;何其芳诗歌的语言策略与历史处境[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王光明;;“失养者”的追寻——叶维廉的诗学批评[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蒋登科;;论叶维廉诗论的学术品格[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珂;;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达海军;;船山诗歌题材及其分类[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6 刘子琦;;浅论中国新诗“跨行”语言特征的形成——以卞之琳诗歌创作为中心[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晓东;;背着“语言的筏子”——废名小说《桥》的诗学解读[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8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伍茂国;;古典性与现代性:相逢在《门外》[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10 吴凌;;现代新诗本体追求探微[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希;郭象哲学与中古的自然审美[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晓巍;论赛珍珠笔下中西合璧的男性形象[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2 徐亚洲;庞德诗学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建元;;跨越东与西——吴经熊的人与法律思想素描[J];清华法学;2004年01期

2 孙伟;;吴经熊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4期

3 王健;超越东西方:法学家吴经熊[J];比较法研究;1998年02期

4 任显楷;;“优游圣道中,涵泳彻朝夕”——谈吴经熊《圣咏译义初稿》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互动[J];圣经文学研究;2011年00期

5 范素;;图书·社会[J];书城;2005年06期

6 董立强;;吴经熊:超越东西方的法学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年01期

7 王红育;;吴经熊与他的著作[J];中国天主教;2011年02期

8 赵柏田;;法官和他的另一个角色——关于吴经熊的一桩公案[J];西湖;2006年09期

9 刘星;;民国法学家的“一种生活”和其法学[J];书城;2005年08期

10 赵柏田;;法官和他的另一个角色——关于吴经熊的一桩公案[J];书城;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秀清;;从结拜兄弟到法科同窗——吴经熊与徐志摩早期交谊之解读[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8年

2 谌洪果;;充满爱恋、挣扎和希望的这方热土:以吴经熊《超越东西方》为个案看中国宪政的历程[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C];2004年

3 马聪;;无数对立事物的调和者——吴经熊对霍姆斯的解读[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混合的法律文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 喻中;吴经熊思想年谱写意[N];检察日报;2010年

2 思郁;吴经熊:一位法学家的精神之旅[N];深圳特区报;2013年

3 韦成(自由学人);中西合璧吴经熊[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张如安;“超越东西方”的追求[N];宁波日报;2007年

5 杨键(自由撰稿人);“我一生都在寻找一位母亲”[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6 曹东;一个人及其时代的荣辱与悲欢[N];检察日报;2014年

7 曹东;法学大师的书信往来[N];检察日报;2014年

8 近代史学者 傅国涌;民国宪法中的教育经费比例[N];深圳特区报;2014年

9 毕苑;求知与灵修:《吴经熊自传》中的文化激荡[N];中华读书报;2013年

10 北京大学法史学博士 林海;霍姆斯大法官的中国忘年交[N];检察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伟;吴经熊法律实践研究(1917-1949)[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志友;吴经熊哲学思想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琳琳;吴经熊宪政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亚楠;论吴经熊宪法思想[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327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327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4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