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荒诞:审美属性与艺术形态

发布时间:2018-01-20 02:23

  本文关键词: 荒诞 审美属性 艺术形态 出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与荒唐、荒谬不同,荒诞不仅是一种叙事、虚构方式,还是一个审美范畴。正是这一根本属性使荒诞在古往今来的文艺创作中成为与写实、浪漫、象征等齐头并进、互渗互补的基本创作美学类型之一。荒诞的主要艺术形态一为于写实性的荒唐里有所隐含,二为在极致化的浪漫中生成意蕴,三为与象征主义结缘而使书写更趋向哲理化;1990年代后在中国,又出现了以文学经典的重构来承载题旨的新形态。
[Abstract]:Absurdity is not only a kind of narration , a fiction mode or an aesthetic category . It is the basic attribute that makes the absurd in the literature and art creation of ancient times become one of the basic creative aesthetic types .

【作者单位】: 广东商学院中文系;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7GJ03)
【分类号】:J01
【正文快照】: 英语absurd译成汉语既可指荒诞,也可指荒唐或者荒谬。[1]笔者没能力去探究absurd的确指,却知道在汉语中,三个词只是近义词而非同义词。《新华词典》有明示:荒诞即离奇,完全不合实际,不近情理。荒唐一指思想离奇,说话毫无根据,做事很不近情理,二指行为放荡。对荒谬的解释则是: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文;在“传统”中寻找“现代”——浅谈汪曾祺“聊斋新义”系列小说对《聊斋志异》原著的改写[J];蒲松龄研究;2004年02期

2 黄书泉;“我”与“我们”——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类书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黄书泉;;新时期文学:怎一个“颓废”了得——与《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作者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田华;;胡风关于作家与生活“对话”的理论意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李燕;;论九十年代文学的边缘化与多元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6 王慧;;走近那座料峭的孤岛——阅读北岛的<触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卢秀萍;;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8 孙乐;;小说《登记》所显示的作家赵树理的精神局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9 崔向华;;浅论新时期文学思潮流变的文学生态轨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张旭东;;十七年农村题材短篇小说的变奏——谈房树名的四篇小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常静;;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风格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刘广远;;狂欢化:莫言小说的话语方式——试论《四十一炮》[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郝明工;;世纪文学的中国命名——关于“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的若干思考[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霍俊明;;“还有什么色彩留在这片荒原?”——1957年的穆旦或一个时代的灵魂史[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5 易彬;;“秘密”的写作——穆旦形象考察(1958~1977)的一条线索[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6 霍俊明;;新诗史叙述中郭小川与贺敬之的经典化变动[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小刚;王莹莹;;在“名”与“实”之间——重释《风景》兼及“新写实小说”的“起源性”问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2)[C];2010年

8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9 吴克炎;;词典编纂与群体文化误读——从“旧瓶装新酒”谈起[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丁秀强;;再谈文艺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玉英;陈染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阳;张承志小说创作——生命与灵魂的超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丽伟;深层呼唤与别样的叙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秀阳;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孔晓音;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孙倩;论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与演变[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刘莉芳;九十年代以来“学府散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赵鸿洁;王蒙小说语言浅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慧菁;审美在艺术多种功能中的地位和作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张晶;;传媒艺术的审美属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金燕;;论表现媒介对艺术形态创生机制的决定性[J];电影评介;2010年15期

4 孙长军;论艺术形态与自由本质的同构对应关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5 吴孜;精神性审美构架对艺术形态的渗引[J];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6 陈明;对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邵百鸣,饶素华;神性、人性和理性——略论艺术形态与时代精神[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王少青;艺术形象的似与不似[J];江汉论坛;1985年02期

9 谭华孚;传播学视域中的艺术形态[J];福建艺术;2005年01期

10 蒋永平;造型艺术色彩审美属性扫描与透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天祥;李琦;;面向未来的多媒态艺术及其教育[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莫先武;;当代审美意象理论之反思[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李益;;网络艺术审美特性探微[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晓路;生命朝露 艺术长存[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谷泉;市场不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方向[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山东大学 马龙潜;论摄影文学的复合艺术结构形态[N];文艺报;2001年

4 张学昕;文学:战火中诞生的凤凰[N];人民日报;2005年

5 史晶楠;裸体行为艺术还能裸下去吗[N];中国商报;2007年

6 胡斌;力拓广州艺术新势力的生存空间[N];民营经济报;2006年

7 李茂民;文学理论的界限与可能[N];河北日报;2003年

8 孟繁树;中华艺术全景式的历史画卷[N];中国艺术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周舒;“余震”:费解,,但可以体验[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10 曹俊杰;电子艺术:艺术分享技术[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笑男;作为观念的影像[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宜兰;艺术形态中人与环境的关系[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2 丁鹏;气韵:生命之力与生命情致的融合之美[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3 肖霞;生命最初的愉悦及其物化——论原始艺术的发生[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代双璐;荒诞—人类精神的折射[D];辽宁大学;2006年

5 邱枫;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何阿珠;艺术产业背景下的艺术定位问题[D];厦门大学;2008年

7 曹又亲;通俗文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桢;80后艺术家的发展状态[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9 吴欣欣;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艺术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靳小云;方向·迷失——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现状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46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46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1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