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呼兰河传》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0 16:44

  本文关键词: 呼兰河传 民俗 英译本 出处:《出版广角》2015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小说大量描述了东北边陲独特的乡村民俗风情。该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为流传。本文就《呼兰河传》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问题进行探讨,从翻译的视角,研究如何进行民俗文化翻译,传播中国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
[Abstract]:The biography of the Hulan River is an autobiographical novel of Xiao Hong, a famous female writer, which extensively describes the unique rural folklore of the northeastern border. The novel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folk custom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ulan River,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how to translate the folk culture and spread the local culture and customs of China.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本文主要对其作品《呼兰河传》的英译本进行研究。这部作例如:“手里拿着《康熙字典》”翻译为“Classical品成书于1940年,是萧红的绝笔之作。文章朴实丰满,贴近dictionary in hand”。这句话的翻译涉及中国的《康熙字典》,自然而又不失华彩,不仅得到了诸多读者的喜爱,在作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6期

2 辛红娟;意识形态与翻译选择[J];求索;2004年04期

3 张越;;谈译者文化身份对翻译的操纵——以莫言《爱情故事》葛浩文英译本为范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4 蒋书丽;;葛浩文与萧红[J];书屋;2014年02期

5 班荣学,杨真洪;文学翻译的文化差异与通约——兼评《浮躁》英译本的文化误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王彬彬;;关于萧红的评价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8期

7 秦林芳;;童年视角与《呼兰河传》的文体构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春艳;王国栋;;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应用性研究——以《浮躁》英译本中的习语翻译为例[J];长城;2011年12期

2 王占斌;陈海伦;;文学翻译文本的选择——从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关于翻译的争论谈起[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3 余东;张艳;;变通意识与国粹心态——葛浩文的文学翻译观解读[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贾燕芹;;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5 张艳;;双重的审美意识与变通的文学性——葛浩文翻译的艺术境界[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6 吴峗;;陌生化和可读性的共场:《长恨歌》的英译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4期

7 史国强;;葛浩文的“隐”与“不隐”:读英译《丰乳肥臀》[J];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01期

8 杨四平;;现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接受的国别关系研究——以欧美与苏俄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9 贾振勇;;寻找真正的萧红:创伤·幻想·诗性智慧[J];东岳论丛;2013年04期

10 史国强;;葛浩文文学翻译年谱[J];东吴学术;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2 蔡平;文化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璧;博弈论视角下的重译者策略空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郑晔;国家机构赞助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王璐;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郑连忠;析取关系的语言表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骆忠武;中国外宣书刊翻译及传播史料研究(1949-197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鲍晓英;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陈澜;冷战时期《中国文学》(英文版) 诗歌选、译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弄影;从操纵角度看苏曼殊译拜伦诗歌[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袁晓庆;功能视域下的对话翻译[D];西北大学;2011年

3 包光霞;从勒菲弗尔的操控论看葛浩文英译本《狼图腾》[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马丹丹;翻译中的交际伦理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朱寅竹;孟姜女的重构:苏童《碧奴》[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向丹;赞助人操纵下中国对外新闻翻译中的改写[D];中南大学;2010年

7 周晓春;论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D];安徽大学;2011年

8 保菁菁;“改写理论”视角下《汤姆叔叔的小屋》三个中译本语言多样性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雪莹;从Lefevere的操纵理论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文译本[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芬;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角度比较《珍妮姑娘》两个中译本[D];重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进;对优美作品的发现与批评,永远是我的首要工作——夏志清先生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4期

2 梁伯枢;;2012诺奖带给我们的思考[J];国际人才交流;2012年11期

3 文军;王小川;赖甜;;葛浩文翻译观探究[J];外语教学;2007年06期

4 刘雨;心灵走在回家的路上——作家的故乡记忆与艺术的精神还乡形式[J];文艺争鸣;2002年05期

5 莫言;;我在美国出版的三本书[J];小说界;2000年05期

6 聂绀弩;;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序《萧红选集》[J];新文学史料;1981年01期

7 谭桂林;论萧红创作中的童年母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04期

8 艾晓明;戏剧性讽刺──论萧红小说文体的独特素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03期

9 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10 王友贵;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1899-1979)[J];中国翻译;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力;《呼兰河传》艺术谈[J];呼兰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2 李鸿;平淡中的浓烈哀情──《呼兰河传》的叙事矛盾[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王金城;主题形态:精神归返与灵魂挽唱——《呼兰河传》新论[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4 姜山;《呼兰河传》:一首悠悠的思乡曲[J];呼兰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5 付兰;论《呼兰河传》的思想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赵家新;视点回指和言语错位——《呼兰河传》的话语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于立影;;论《幼年》与《呼兰河传》中的故乡与主题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2期

8 李德平;;论《呼兰河传》的艺术风格[J];晋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肖宝凤;;《呼兰河传》的荒凉美学[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郜大军;;寂寞心境下的忧世之作——《呼兰河传》主题解读[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程;难忘的《呼兰河传》[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2 田泥;《呼兰河传》:澄明与启示[N];文艺报;2009年

3 黄文倩;知人论世 事关痛痒[N];文艺报;2013年

4 薛梅;素朴的信仰[N];河北日报;2014年

5 任红珊;得法于课内 拓展于课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李云雷;呈现原生态的“童年世界”[N];文艺报;2012年

7 祝勇;苦难与“催眠”的深刻叙事[N];北京日报;2014年

8 怓存磊;书的“囤”与“读”[N];北京日报;2013年

9 钟桂松;寓理寓情于真诚之中[N];学习时报;2010年

10 张兴华;一部献给白山黑水的力作[N];国家电网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爱军;《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艺术[D];河北大学;2011年

2 王琦;《呼兰河传》的体式与叙事[D];吉林大学;2006年

3 马春英;论《呼兰河传》[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申洁;从操纵理论的角度看《呼兰河传》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金京姬;《呼兰河传》的朝(韩)语译介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6 孙素侠;从沉潜到重生[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邱丽娟;反讽——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修辞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龙波兰;《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D];西南大学;2011年

9 孙岩;从寂寞登场到余音绕梁[D];黑龙江大学;2012年

10 施琴;抒情小说体式的拓展和陌生化叙事——《呼兰河传》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48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48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8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