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主体的共在与个体的体验——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的双重品质

发布时间:2018-01-20 20:53

  本文关键词: 翻译主体间性 主体共在 个体体验 出处:《当代文坛》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国内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研究表现出明显的泛化倾向,将翻译主体与文本、文化、世界之间的关系看做是主体间的交互。这一倾向将翻译过程中的要素泛化为主体,夸大了主体间性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更严重的是它忽视了主体间性理论品质的双重属性:主体的共在与个体的独特体验。而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必须兼顾这双重属性。
[Abstract]:The subject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between study showed obvious generalization tendency, the translation subject and text,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ld as the intersubjective. This tendency will be translated as the main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generalization, exaggerated the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to research the meaning of translation. It is more serious ignore the dual attributes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the main body of the total quality of individual and unique experience. The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subject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is double attribut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电子科技大学;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关于翻译与意义的生成本体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IIXYY003 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体验哲学视野下的翻译主体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YGX2009J124
【分类号】:I046
【正文快照】: 由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受此影响,国内文学翻译研究正在进行主体间性的转向。有学者总结了主体间性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建构性意义,认为它有助于建立翻译主体间正常的伦理关系,指导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为翻译研究提供人文科学的方法论,有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明;;从主体间性理论看文学作品的复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田传茂,程以芳;试论文学翻译的“复合间性”[J];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3 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翻译;2005年02期

4 杨柳;翻译“间性文化”论[J];中国翻译;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四耕;教学理解与人文化成——教学诠释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2 董建新;刍议个人本位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3 杨思基;;论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存在论之根本区别——从广松涉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说起[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刘小刚;;翻译研究真的要进行主体间性转向了吗?——兼与陈大亮先生商榷[J];外语研究;2006年05期

5 周晓梅;;翻译研究的“解构”之后[J];外语研究;2006年06期

6 郝明君;靳玉乐;张希希;;诠释学视野下的理解教学:特征及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10期

7 王建平;;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趋向[J];学术界;2006年01期

8 杨思基;马赫的“感觉要素一元论”与广松涉“意义的所识”[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吕俊;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标准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3期

10 李明;;从主体间性理论看文学作品的复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智笑;;STS—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启光;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朝晖;知识与控制: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的社会学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王小林;民事诉讼公开法理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王正;翻译中的合作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5 陈琳;陌生化翻译:徐志摩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付岩志;《聊斋志异》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7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8 陈爱钗;近现代闽籍翻译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满芸;论翻译的两难境地[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李巧兰;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季岸先;沃尔什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罗彬;企业伦理精神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D];新疆大学;2003年

5 侯静敏;论课程的过程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潘斌;社会预警的功能与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吴琼;翻译就是顺应与抉择:论立法语篇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8 宋晓杰;意识形态理论的特质及其构成方式[D];河南大学;2005年

9 张莉莉;公共仪式与视觉形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10 罗丹;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从独白到对白[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时;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3 朱晓军;美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理论学刊;2005年07期

4 张柏然,张思洁;翻译学的建设:传统的定位与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张柏然,秦文华;后殖民之后:翻译研究再思——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陈旋波;论林语堂与佛学的关系[J];齐鲁学刊;2002年02期

7 铁省林;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J];齐鲁学刊;2003年02期

8 朱桂成;模糊语言学架构下的译者接受[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杨春时;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1期

10 冯文坤,何颖;论译者主体性之构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丽花;从视域融合过程看文学翻译的主体间性[D];中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49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49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e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