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文性视角看译者角色
发布时间:2018-03-15 00:37
本文选题:互文性 切入点:互文本 出处:《湘潭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互文性,也即文本间性,,是由法国文论家克里斯蒂娃率先提出来的。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转化、吸收和指涉,于是把文本的这一特性称之为互文性。在她看来,任何文本都具有互文特征。互文性不但强调文本之间存在互相指涉的关系,而且强调文本内部也存在互相指涉关系。因此,从互文性的角度审视文本,对其理解不仅应该以熟悉该文本的内部指涉为条件,而且还应该以了解该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的互相指涉为条件。这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文本分析视角。哈蒂姆和梅森较早地意识到互文性对翻译的指导性意义,富有远见地将这一理论引入翻译领域。而其他众多学者如罗兰巴特、德里达等又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虽然译者的角色也曾一度被夸大,但译者在翻译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通常是被忽略的。长期以来,翻译研究的重点多放在原作与译作文本之间的对比之上,限于对翻译的本质、翻译技巧以及翻译标准进行讨论,追求忠实、对等的翻译效果。翻译似乎成了纯语言转换,译者也成了依附于原文的奴仆,翻译中译者的主体地位被遮蔽了。近年来,随着新的翻译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出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已成为研究者的重点课题。 本文基于互文性理论的要义,试图廓清“文学互文文本”的概念;在客观评价主导译界的“原文中心论”和“译文中心论”的基础上,探讨以互文翻译观指导“文学互文文本”翻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通过研究“文学互文文本”在文本意义、文本功能等因素上的特殊性,重新审视译者在翻译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引言,扼要介绍研究现状以及本文主题。 第一章概述中外传统的和当代的翻译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所判定的译者地位。传统翻译观认为翻译要跟原作对等、等值,译者应处于被动位置,忠实地复制原文,只是一个仆人,一个隐形者。而当代译论则认为,译者应处于主动地位,是原作者的合作者,承认并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第二章首先回顾了互文理论的由来和发展。简要介绍了克里斯蒂娃在索绪尔和巴赫金的影响下对这一理论的提出,以及巴特、巴斯内特、里法泰尔等对这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接着探讨了文学翻译与互文性的关系。指出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互文活动。从互文性角度看来,翻译可以说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众多层面展开的一项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任何一个有关翻译的文本都是庞大的文本网络中的“织体”,众多文本在彼此间的相互指涉和相互交融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基于翻译活动本身的特点,互文性理论自然应该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这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它从互文性的角度讨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三个主体性角色—读者,阐释者以及再创作者。首先译者是原文文本的读者,他(她)在运用互文知识的基础之上理解原文文本,然后对原文文本进行阐释。译者的互文知识与作者必然存在不同,因其与作者处身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阅读或人生经历,因此译者在阅读和阐释原文本时所产生的互文联想也必定不同,所做出的理解与阐释也必然与作者的创作本意不尽相同。本章通过探讨互文性理论关照下原文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否定原文文本的绝对权威性,提出目标文本只不过是原文文本的一种特殊互文本,因此译者与原作者一样是在先前存在的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这一见解。本章还简述了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活动中译者所需具备的能力以及应当运用的策略。最后,本章从互文性的视角分析说明译者在进行翻译创作时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以及如何从更广泛的视角去看待译者角色的互文性—译者与原作者,原作,译作甚至语言都构成广义上的互文本,文本间性超越了局限于意识领域的主体间性观。 结论部分重申了译者不再是原作者的仆人,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身兼读者、阐述者和再创作者三种角色。译作是对原作的完善和补充;译者有其主体性。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译者主体性是受到一定限制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0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路,高远;“黄花”=“yellow flowers”?——从一例中诗英译看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杨焯,纪玉华;论互文文本翻译的可译性限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刘琦;互文性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2期
4 周小玲,童恩高;理解:译者对原文本的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5 赵红辉,肖利民;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关联[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赵红辉;从微观层面看互文性与文学翻译[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李明;文本间的对话与互涉——浅谈互文性与翻译之关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王泉,朱岩岩;解构主义[J];外国文学;2004年03期
9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年01期
10 夏家驷,时汶;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文本解构和重构过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1613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1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