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论视角下比较文学的“两个比较”
本文选题:个体论 切入点:跨际文化观 出处:《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比较文学已走过了一百多年,但比较文学的"比较"内涵依然没有得到有说服力的梳理或界定,其中的主要根源是传统研究的"总体论"取向。通过开辟一种有别于传统研究的路径,即"个体论"取向,依据"观念"与"方法"的关联性(即两者之间的相生性与疏离性),可将"比较"分为"他律性比较"与"自律性比较"。"他律性比较"是指与"观念"相生的"比较";"自律性比较"是指与"观念"疏离的"比较"。对"两个比较"的揭示,使比较文学的"比较"内涵得到一次学理性的朗照。
[Abstract]: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gone through more than 100 years, but the connota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not been cogent combed or defined. The main source is the "collectivism" orien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by opening up a different path from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that is, the "individual theory" ori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a" and "method" (t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comparison" can be divided into "heteronomy comparison" and "self-discipline comparison". "comparison"; "comparison of self-discipline" means the "comparison" of alienation with "ideas". The revelation of "two comparisons", The connotation of "comparison"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been illuminated by a rational study.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外语艺术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西文化范式发生的神话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2BZW128)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西‘神话形态’蕴含的‘文化范式’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A751045)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西‘神话形态’与‘文化范式’的全息性研究”(项目编号:11WYXM05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晏红;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再探讨——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反思[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饶們子,李凤亮;面向21世纪的比较文艺学———与博士生导师饶們子对谈[J];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代吉;;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艺术研究中的运用——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加热村觉木龙藏戏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韩书琳;;危机中的自我建构与完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简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3 王立峰;段艳丽;;对艺术史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4 郁龙余;季羡林的治学之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辜正坤;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元—泛比较文学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杨乃乔;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乐黛云;;学贯中西的博雅名家——纪念杨周翰教授90冥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刘象愚;;比较文学“危机说”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李现平;比较学科——理解比较教育学的一个可能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S1期
10 李现平;;比较教育学与比较文学握握手[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2 李进书;;不粘不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3 蒙本曼;;原生态文化的未来图景探析[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3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惠;“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崔斯琴;蒙古族动物故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7 沈嘉熠;理想范本与职场影像塑造[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8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李旭;一个文化资本的生成与运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魏志龙;多重情景下的学术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赵涓;突厥语文学与汉语文学殉情故事人物变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马小平;人类学视野下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微霞;叶嘉莹词学理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任孝霞;比较文学辨“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杨璇;非物质文化遗产班社的动态传承与运行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喻海伦;福州义序半田村民间信仰文化人类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任燕齐;绘画的情感抒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贾涛;论台静农小说的流变和传承[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李新坚;勐海县勐混镇拉祜族学生低学业成就归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维复;从国家创新体系看唯物史观[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08期
2 杨音莱;;社会说明中的整体论与个体论之争——《社会说明的内容》述评[J];哲学动态;1990年08期
3 朱晓媈;;“新纪录电影”的后现代之美——对《失去平衡的生活》的文本解读[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5期
4 何丹;;个体论的集体意识:从认知分析到规范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5 M.邦格;吴晓江;;替换整体论和个体论的系统观点[J];世界哲学;1991年02期
6 潘世秀;;本体论和个体论的结合——《淮南子》在批评史上的贡献之一[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7 冯克利;;从儒家个体论到新人欲说[J];读书;1992年05期
8 李明贤,李芳;新现实与新法则[J];当代韩国;1996年03期
9 沈亚生;评爱尔斯特对马克思主义“功能解释”方法的发现[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6期
10 王其俊;;试论孟子的个体需要[J];东岳论丛;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徐嵩龄;黄桂林;;地植物学中的有机体论和个体论之争及其哲学意义[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2 ;《肯尼迪伦理学研究所所刊》[A];生命伦理学通讯(2009年第1期)[C];2009年
3 徐兴余;;核心期刊在科研成果评价中的局限性[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晓英;先秦儒道对“德”“道”的诠释[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丹阳;20世纪西方荒野概念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贾大伟;罗宾·阿特弗尔德的生物中心后果主义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20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20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