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进步之下的文化扭曲与变形——张常人译莎士比亚的《好事多磨》
本文选题:莎士比亚 切入点:早期译本 出处:《外语研究》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中国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中,对早期出版的一些莎士比亚戏剧的译本研究不够,由此形成对历史状况的了解不够清晰准确。张常人翻译的《好事多磨》(Much Ado about Nothing,又译《捕风捉影》、《无事生非》等)一剧于1947年出版以后,曾经受到一些批评,但是本文认为,从文化、文学交流史和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的角度出发,学界对张译《好事多磨》仍然应该给予一定的关注,因为它也是莎剧传播的一个环节,它的语言特色及接受状况等不无研究价值。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Shakespeare translation in China, there is insufficient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some of Shakespeare's plays published in the early stage. Zhang's translation of much Ado about Nothing.After publication in 1947, the play was criticized by some people, but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1947, there has been some criticism, but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1947, there has been some criticism of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ulture,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Shakespeare criticism in China, scholars should still pay some attention to Zhang's translation of "good things", because it is also a link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Shakespeare's plays. Its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and acceptance of the situation are not without research value.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莎士比亚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莎士比亚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研究”(项目编号12XWW005)
【分类号】:H315.9;I0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灿;翻译批评:从印象到科学——浅谈翻译批评的科学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程永生;描写与交际——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高路,高远;“黄花”=“yellow flowers”?——从一例中诗英译看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朱明胜;略论归化翻译与文化意象的缺失[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李志英;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王林;;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与翻译陷阱[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马亚娜;;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在句法上的体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周茹薪;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陈宏斌;;文化翻译的策略——《儒林外史》英译本个案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丹枫;;浅析庞译《论语》之特色——庞德个性化解读对《论语》译本翻译取向的决定作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士焯;;论译者的写作能力培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李明栋;;从一首古诗的翻译看功能翻译理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郭莉;;揭秘信息误读——试论《潮骚》译本中的翻译问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林莉莉;;英汉翻译写作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芦笛;;中国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黄玮;;文化生态平衡与适度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莹;语用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商标词英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汪亮;对比研究: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胡成蹊;文学译者的人文素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高凡凡;王尔德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亦见;十块瓦片——莎士比亚戏剧断想[J];安徽新戏;2001年01期
2 刘岳峦;莎士比亚戏剧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范用;;关于《莎士比亚画册》[J];书摘;2002年09期
4 艾军;肖四新;;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爱”[J];戏剧文学;2006年12期
5 刘洪涛;高金花;孙永恩;;黑泽明与莎士比亚戏剧[J];戏剧文学;2007年12期
6 高烈夫;;莎士比亚戏剧的启蒙读物——木下顺二的《我们的莎士比亚》[J];读书;1979年03期
7 雨葭;;包罗万象的莎士比亚戏剧(上)[J];南国红豆;1997年05期
8 梁荣超;;音乐与莎士比亚(一)[J];中国电子商情(视听博览);1998年06期
9 李国银;;论莎士比亚戏剧中以父权意识为主的道德观[J];四川戏剧;2006年03期
10 郭永生;;透过《威尼斯商人》解读莎剧的话语方式[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明龙;;《资本论》与莎士比亚戏剧[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忠祥;;建构崇高的道德伦理乌托邦——莎士比亚戏剧的审美意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明厚;;走出中国戏剧文本的困境[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5 刘明厚;;走出中国戏剧文本的困境[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6 梁英;;一次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反思[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7 范红升;;英汉词典中习语语源的注释问题[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曹树钧;;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莎学事业的发展[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王美珍;;用声音塑造永恒——《永远与莎士比亚在一起》录制体会[A];2001年度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C];2001年
10 曹树钧;;简论新时期海派京剧的国际影响[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施晓慧;永恒的戏剧之魂[N];人民日报;2006年
2 张放;莎士比亚真实身份探秘[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3 辜正坤邋鞠方安;《阿登版莎士比亚》与莎士比亚版本略论[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黄振伟;商业圈阉割莎士比亚[N];财经时报;2005年
5 顾钧;胡适与莎士比亚戏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赵明宇;解读莎士比亚有新密码[N];中华新闻报;2007年
7 李伟民;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周红;也谈胡适与莎士比亚戏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汪澈;历史题材电视剧应向莎士比亚学习[N];文艺报;2006年
10 曹树钧;追求特色[N];人民代表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庄新红;莎士比亚戏剧的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侯靖靖;婆娑—世界,半掩两扇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叶庄新;跨越文化的戏剧旅程[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云雁;朱生豪莎剧翻译—影响与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刘欣;论中国现代改译剧[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6 林佩璇;《圣经》典故研究:价值与缺失[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s,
本文编号:1625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25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