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东西方的诗歌之旅——从《鲁拜集》的最初汉译看文学翻译成功的时代契机
本文选题:鲁拜集 切入点:波斯诗歌 出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鲁拜集》是十一、二世纪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代表作,因十八世纪英国学者菲兹杰拉德的英译而蜚声世界,五四时期又经胡适、郭沫若等人的译介而传入中国,广受欢迎。90多年来,《鲁拜集》的汉译层出不穷,它所引发的关于诗歌翻译的讨论经久不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独特现象。文章以胡适、郭沫若两人对《鲁拜集》的最初翻译为切入点,讨论他们的翻译获得成功的时代因素,指出只有符合时代需求、契合时代精神的翻译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够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
[Abstract]:The book of Ruby is a masterpiece of the Persian poet Omar Heyam in the eleventh and second centuries. It is famous in the world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cholar Fitzgerald in the 18th century, and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during the May 4th period by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Hu Shi, Guo Moruo, and others. For more than 90 year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Ruby Collection" has been emerging in endlessly, and the discussion on poetry translation has been a remarkable and unique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transl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initial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Ruby" by Guo Moruo is the starting point to discuss the factors of their successful translation, and point out that only when the translation works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and accord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can they have vitality. In order to arouse a strong response and resonance in the reader.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波斯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2009JJD750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46;H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姑丽娜尔·吾甫力;;译者的误读与误导——以欧玛尔·海亚姆诗歌的翻译为例[J];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岩;;历史上对大禹形象的认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钟文;威塞克斯——哈代所创造的独特艺术世界[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杨成虎,钱志富;“隐我”与“显我”——王维与华滋华斯山水诗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比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吴央波;;从多元系统角度看“五四”前后外国文学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唐海燕;;一个纯洁女人的命运悲剧——解读苔丝悲剧成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6 姜彤;;简·奥斯丁作品中体现出的独特的女性观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7 高路;;从《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译介看翻译文学的二次生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徐燕斌;;礼治模式下中国传统法律的秩序观——以唐律中侵害皇权罪为中心[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9 李伟霞;;《周颂·臣工》诗旨辨正[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杨雄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事业的发展[J];长白学刊;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洪敏;;史文朋诗歌的伦理内涵[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云雁;朱生豪莎剧翻译—影响与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季;荀子行政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青;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张艳花;毛姆与中国[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韵莎;试论中国俄语专业翻译教学体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娟超;从翻译的政治角度来看归化和异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颜纯;意识形态对广告语翻译的操纵[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小娇;罗振玉与古器物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伟卓;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谢添玉;《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及人物形象解读的嬗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欧阳秀敏;宋代占卜风气中的士人行为与心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段丽丽;荀子“仁本礼用”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9 韩玉峰;秦汉时期儒生的命运与国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发超;论奥斯丁小说中的交往习俗[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春;;郭l舻奈难Х牍踇J];郭沫若学刊;2006年01期
2 汪榕培;古典名著汉译外是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的短线[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01期
3 咸立强;李岩;;胡适与郭沫若译诗比较研究——以《鲁拜集》中两首诗的汉译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方平;;历史将给予充分的肯定——评《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J];博览群书;1997年07期
5 于立得;;郭沫若与文学翻译研究述评[J];郭沫若学刊;2008年02期
6 左自鸣;;白开水与茅台[J];出版广角;1999年11期
7 屠岸;何启治;李晋西;;我与文学翻译[J];新文学史料;2011年03期
8 许渊冲;;谈翻译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1991年04期
9 陈荣东,陈庆增;“地道的译文”──文学翻译艺术派的追求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10 杨琴;;郭沫若翻译思想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卞石;;《英诗译稿》简介[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2 刘珏;;郭沫若早期剧作与爱尔兰近代剧之比较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3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傅正乾;;《孔雀胆》与《哀格蒙特》的比较研究[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5 吴慧坚;;文学翻译的价值:以“诗意”开启原作的新旅程——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7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郑雪彬;;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在文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骥才;文学翻译的两个传统[N];文艺报;2009年
2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3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4 马爱农;我和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5 钟闻熹;外国儿童与青少年文学翻译研究中心成立[N];文艺报;2011年
6 胡志挥;老舍先生与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8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滢莹;文学翻译应成为“文化驿马”[N];文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2 奚念;翻译在外国文学经典建构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温年芳;系统中的戏剧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6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7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9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琦;文学翻译中的注释[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2 戴聚成;罗伯特·勃朗宁诗歌的汉译[D];南昌大学;2007年
3 严天钦;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风格[D];四川大学;2004年
4 杨书;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D];外交学院;2001年
5 李学萍;文学翻译的符号学视野[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6 陈萍;《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汉译文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毕海英;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8 沈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对等[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9 陈晓霞;从目的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许磊;意识形态在文学翻译中的操控[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500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50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