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说“化境”

发布时间:2018-03-26 18:48

  本文选题:钱钟书 切入点:化境 出处:《四川外语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


【摘要】: 钱钟书的翻译建树虽为其鸿学硕斗的微小触及,但已在中国译学界引发深远影响。钱氏横贯中西的学养塑造了他独特的学术眼光和翻译见解。其简约深邃的“化境”译论深植于中国传统文论和美学思想,但毋庸置疑,“化境”可称作钱氏中西合璧的思想结晶之一。他从中国古代一段“译”的训诂文字中发掘出“诱”、“讹”、“化”等翻译的共同规律,运思巧妙,通过对“林纾的翻译”的深入分析与客观评价,就文学翻译的性质、不可避免的缺陷、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进行了辩证阐释,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奇葩,也标志着中国传统译论发展的成熟。 钱氏的译论集中体现在《林纾的翻译》一文(收录于《七缀集》),其余的则散见于其著作《管锥编》、《谈艺录》、《钱钟书散文》、《钱钟书英文文集》等。钱氏翻译思想作为中国传统译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着颇多争议和论析。一辈辈学人始终尝试从不同角度和维度阐发“化境”这一钱氏译论的核心理念,可圈可点。但通览钱氏著作,我们发现其理论思想正是诸多其他相关学科交叉影射和积极作用的结果。也许钱钟书先生自己“当局者迷”,对其自身的译论并无明晰的分层别类,他也在多处提到自己不喜搞知识的系统化。然而作为译论研习的后辈,本文作者在广泛收集相关文献、参考前辈学者的丰实成果并精细阅读的基础上,从“化境”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入手,对钱氏的译史、译诗、“化”论、译评等观点作了较为系统化和理性化的描述性研究和整理,以期对钱氏翻译思想作现代学术背景下的诠释。 本文共分六个章节。 第一章分四个阶段简要介绍钱钟书译论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全文的提领部分,钱钟书的翻译理论思路得以阶段性地梳理和总结。 第二章综览前辈学人研读钱氏译论的心得与感悟,分门别类地作出概括和简评,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梳理和阐述钱氏译论。 第三章探究钱氏译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国内外的政治社会环境深刻影响了当时学人的思想、心理以及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势头,钱氏广泛的涉猎和丰富的翻译经验终于在社会历史环境的触动下,完成了“化境”的译说。这一理论的思想源头和动力需由中西文化兼涉的翻译观念、哲学、美学、比较诗学等加以逐一分析。 第四章重点阐述钱氏在翻译史、诗歌翻译、“化境”以及翻译批评方面的理论和见解。钱氏深谙中国古代翻译史,尤其是佛经翻译,就翻译中原文信息的遗失、佛经翻译的风格以及音译等翻译基本问题均发表过精辟的阐释。钱氏对诗歌翻译早有关注,其思想主要体现在《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一文。钱氏最具代表性的“化境”译论则分由文学翻译达到的最高境界“化”、翻译不可避免的缺陷“讹”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诱”三个方面作详细阐述。“化”作为译界最高理想,可望不可及,只能通过发挥译者主体性和文学才能方可逐步接近,因为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诸多“距离”产生的“讹”使完全的“化”不可能实现。然而,“好的翻译”仍在发挥着正面的“诱”的作用。翻译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译界长期关注的关系问题,在钱氏的思想宝库中实可一窥。 第五章涉及钱氏的翻译批评。钱氏以理论家和批评家的眼光澄清了译界久来在林纾译文语言选择上的误解,对其有意识的“讹”的现象作了客观评价;对严复“信达雅”三标准提出自己的异议;再次确定翻译的性质与任务,辨识文学翻译创造性体现与文学创作本身,规范了译学学科的建设。 第六章总结全文。概评了钱氏译论的创新性和一以贯之的辩证法思想。并引入美国汉学家Ronald Egan节译《管锥编》这一钱学界的要事,提出本文作者对钱氏译论研究的进一步展望。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046;H0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宏达;;钱钟书先生诞辰100周年名家评说钱钟书[J];公关世界;2010年09期

2 邹绵绵;;钱钟书笔札墨迹两题[J];收藏界;2011年07期

3 朱航满;;通往巴比塔之路——记陆文虎和他的钱钟书研究[J];军营文化天地;2011年09期

4 封敏;;钱钟书的翻译人生[J];兰台世界;2011年14期

5 ;《管锥编》书名内含玄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18期

6 史顺利;;名人的处世风范[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7期

7 海子;;钱钟书评说诺贝尔文学奖[J];中外文摘;2011年18期

8 边童;;钱钟书、杨绛:在牛津的日子[J];留学生;2010年10期

9 ;来信[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8期

10 王冬云;;中国文坛上最“刻薄”的夫妻档——钱钟书与杨绛比较谈[J];阅读与写作;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文虎;;至精至深 至纯至正——怀念钱钟书先生[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1)[C];1999年

2 余英时;;我所认识的钱钟书先生[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1)[C];1999年

3 傅惠钧;;钱钟书比较修辞论[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刘建萍;;论陈衍对钱钟书的影响[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5 胡德香;;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梦芙;;魔镜背后的钱钟书——《容安馆品藻录》读后[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7 白小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8 黎兰;;“打通”与“自律”——从钱钟书《围城》的反“围城哲学”说起[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宗廷虎;;钱钟书的理解修辞理论[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10 李衍柱;;“天下同归而殊途”——谈中国现代文艺学建设的三种不同模式[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然;不问功名只问书[N];吉林日报;2005年

2 学生部基金会;我校举办追思钱钟书先生系列纪念活动[N];新清华;2008年

3 记者 邱振刚;社科界纪念钱钟书诞辰100周年[N];中国艺术报;2010年

4 王宁;今天,怎么纪念钱钟书[N];人民日报;2010年

5 唐吟方;钱钟书的三方自用印[N];中国文物报;2002年

6 李廷华;哀钱钟书先生[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7 武柏索;钱钟书拒绝“著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8 柳漾 书评人;钱钟书如何诠释文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李洪岩;清华园中的钱钟书[N];大众科技报;2002年

10 杨志杰;也说钱钟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新河;钱钟书文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许丽青;钱钟书与英国文学[D];复旦大学;2010年

3 陈颖;“对话”语境中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D];辽宁大学;2009年

4 季品锋;钱钟书与宋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杨全红;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张仲谋;清代宋诗师承论[D];苏州大学;1997年

7 王明科;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龚敏律;西方反讽诗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立新;现代知识分子作家在“群”中的自我体认与改写[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张淑玲;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俊林;钱钟书小说创作综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付澎;论《围城》的辞格翻译[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唐玲;钱钟书与英美新批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丽萍;钱钟书“化境”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李昱雯;论《宋诗选注》的“顺着说”与“接着说”[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许扬男;从同一性走向一体性[D];湖南大学;2009年

7 罗新河;旁观与偏见[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艳;老吏治狱  尔汝群物[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9 郑建军;论钱钟书的幽默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程捷音;抉发人类文化的本质[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69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69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e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