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象征:作为中介的命运

发布时间:2018-03-26 20:02

  本文选题:象征 切入点:中介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摘要】: 如果象征作为一个中介,就是用速朽的表现那永恒的,用有限的形象展示那无限的不可形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不可象之在。就艺术而言,我们总是从与作品的照面开始,通过它,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创造的奇迹,理解无限意义的整体,才能与真理照面。艺术因此总是象征的。 如果说分裂与符合是象征作为一个中介的命运,那么诠释学就要求它成为一个彻底的中介。只有彻底保持着分裂,才能始终保持着争执,哪怕成就为一个自持宁静的物,我们也能在与这个物的照面中进入对话;只有抓住这个总是分裂为二又始终要求着合二为一的中介,这个总是要在符合时才展现整体的意义的中介,才能最终完成对其自身的扬弃,道路从而自行消失,意义的整体才能到来在场。 所以对于美学来说,美学的自律从一开始就与个体化的问题纠结在一起,这终将为美学自身带来危机。为了解决这个危机,加达默尔提出将美学并入诠释学中。因为只有诠释学的宇宙可以囊括两个世界,艺术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之间的对话,而只有在诠释学的对话之中,象征的一分为二才能真正合而为一,展现意义整体。
[Abstract]:If the symbol is to act as an intermediary, that is, to express the eternal with the rapid decay, to show the infinite unimaginable image with the limited image, only in this way, we can achieve the impossibility. As far as art is concerned, we always begin with the face to face of the work. Only through it can we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miracle of creation, the whole of infinite meaning, and the truth. Art is therefore always symbolic. If division and conformity are the destiny of symbolism as an intermediary, then hermeneutics requires it to become a complete intermediary. Only by keeping the division through, can the dispute be maintained all the time, even if the achievement is a self-sustaining and tranquil thing. We can also enter into dialogue in the face of this object; only by seizing this intermediary, which is always divided into two and always requiring two to be one, which always shows the meaning of the whole when in conformity, Only then can the sublation of itself be completed, the road disappear by itself, and the whole of meaning be present. So for aesthetics, the self-discipline of aesthetics has been intertwined with individualized problems from the start, which will eventually bring about a crisis for aesthetics itself. Gadamer proposed to incorporate aesthetics into hermeneutics, because only the hermeneutical universe can encompass the dialogue between two worlds, the world of art and the world of reality, and only in the dialogue of hermeneutics. Only when the symbolism is divided into two can it be truly United and the meaning of the whole can be displayed.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10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7 汪其昌;;信托财产权制度的特质及其经济学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徐冉;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69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69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a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