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语言的审美特性和指义性的语符实现
本文选题:艺术语言 切入点:符号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摘要】:艺术语言是语言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高扬和敞亮的标志,它的产生和创造既是语言发展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追求美的天性与气质在语言互动行为中的充分流露,更是语言学家心灵升华的体现和情感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充满诗性的美学语言,艺术语言是具有审美意象和审美价值的言语符号,蕴涵了美学指义信息的审美特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也是它区别于科学语言的最根本的特征。 发话者根据语境的需要,运用形象思维和情感逻辑,使用背离常规语法的变异手法,塑造人物艺术形象,表现主体的思想情感,生成陌生化的语言符号,激活接受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传递多层审美体验信息,让接受者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本文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美学、修辞学、心理学、文艺学、接受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艺术语言符号为本位,,立足于修辞学的立场,从生成和接受两大维度,系统地研究了艺术语言符号的审美特性和指义性的言语实现策略。 第一部分引论,对本文使用的术语“符号”和“艺术语言”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和明确的定位,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肯定艺术语言是深层修辞,它的艺术性是形式与意义、内容三方面完美、高度的三维辩证统一,同时对艺术语言在符号形式和符号意义上分别表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和指义性及其二者的关系作了综述,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原则、方法、基本思路及语料来源。 第二部分结合语言学、符号学、美学和文艺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发话主体的运思生成的视角,对艺术语言在符号形式上表现出来的三种审美特性作了分析,并把自我指陈性、曲指复义性和逼真虚指性分别与语言形式主义、语言晦涩和语言空无等非艺术语言现象作了区分探讨。 第三部分运用心理学和阐释美学等学科的理论,从审美接受者或者说解构阐释者的角度,分析了接受者的心理特点,并对艺术语言在符号内容上呈现出来的多层审美指义信息系统作了结合语境具体功能的分析。 第四部分通过收集阅读和分析研究大量的艺术语言材料,分别从语音、语法、语义、语体、标点、汉字等各个语言要素的角度,对审美特性和指义性辩证统一的艺术语言符号的最终实现,作了具体的例证分析和审美评判。 第五部分结语,在前几部分论述的基础上,对论文研究的收获和优点进行概要的总结,并指出本文的有待完善之处。
[Abstract]:Artistic language is the symbol of the high and bright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Its emergence and creation are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highly developed language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full express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emperament in the interactive behavior of language. As a poetic aesthetic language, artistic language is a verbal symbol with aesthetic image and aesthetic valu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of implied aesthetic meaning information is not only its most essential attribute, but also the most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 which distinguishes it from scientific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context, the speaker uses image thinking and emotional logic, uses variation techniques that deviate from the conventional grammar, shapes the artistic image of the characters, expresses the subject's thoughts and emotions, and generates defamiliarized language symbols. It activates the association and imagination of the receiver, so as to transmit the multi-layer aesthetic experience information and make the recipient get the artistic enjoyment of beauty. This paper applies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linguistics, semiotics, aesthetics, rhetoric, psychology, literature and art,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so 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rtistic language symbols and the verbal realization strategies of signifying. In the first part, the author defines and orientat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terms "symbol" and "artistic language", and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affirming that artistic language is a deep rhetoric. Its artistry is the form and meaning, the content is perfect in three aspects, and the highly three-dimensional dialectical unity. At the same time, it summarize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ferential meaning of artistic language in the symbolic form and the symbolic meaning,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principles, methods, basic ideas and the source of the corpus. The second part combines the theories of linguistics, semiotics,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 and art, and analyzes the thre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rtistic language in the form of symb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inking generation of the speakers. This paper also makes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elf-referencing, the complex meaning of the curved finger and the lifelike hypocrisy, respectively, and the non-artistic linguistic phenomena such as linguistic formalism, language obscurity and language emptiness.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ei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esthetic receiver or deconstruction interpreter using the theories of psychology and hermeneutical aesthetics. And the multi-level aesthetic meaning information system of artistic language in symbol content is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pecific function of context. In the fourth part, a large number of art language materials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onological, grammatical, semantic, stylistic, punctuatio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other language elements, respectively. The final realization of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finger-meaning of artistic language symbols is analyzed through concrete examples and aesthetic judgment. The conclusion of the fifth part, on the basis of the first few parts,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advantages of the paper, and points out that this paper needs to be improved.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0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怀宇;普洛普及其以后的叙事结构研究[J];当代电影;1990年01期
2 贝新祯;中国逻辑学会语言逻辑、符号学’96学术年会综述[J];哲学动态;1997年01期
3 徐燕杭;解神话的可能性——《神话》一书中符号学与意识形态理论的冲突及启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S1期
4 吴国荣,戴珊珊;论广告设计的符号特性[J];包装工程;2005年04期
5 薛丹丹;;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标志设计的符号学应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任蕾蕾;;雪碧品牌广告的符号学透视[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李廷揆;;略述罗朗·巴尔特的符号学[J];法国研究;1986年02期
8 Patricia C.Arkin ,郑伟波;论功能语言学理论集大成者米歇尔·A·K 韩礼德的语言观[J];语言与翻译;1992年04期
9 杨信彰;评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06期
10 翟丽霞;当代符号学理论溯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俊;;谐音双关的符号学阐释[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易绵竹;;构筑通用语义码模式的符号学基础[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齐效斌;;巴赫金符号学思想初探[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郭鸿;;对符号学的回顾和展望—论符号学的性质、范围和方法[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谭东风;罗爱民;任义广;杨耀华;;基于符号学的人、机交互参考模型研究[A];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创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五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胡壮麟;;计算(机)符号学[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卢巧丹;;从符号学角度看翻译对等[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王治江;;我国传统翻译标准的符号学探讨[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文旭;;隐喻的符号学解读[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施国全;;能指,所指;语言模糊性——从语言符号学的角度看模糊语言[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傅其林 整理;把符号打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张智庭;走进“符号学”领域[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白丽梅;民俗的符号学诠释[N];光明日报;2004年
4 贾戴;民族文化的符号学阐释与解读[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0年
5 记者 亦卓;加强符号学与人文科学研究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孙妮娜;当代爱情的符号学范式[N];文艺报;2003年
7 黄华新 陈宗明;略论符号的功能与分类[N];光明日报;2003年
8 陈筠泉;哲学、符号学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N];光明日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蒋蓝;赵毅衡:对“符号中国”的省思[N];成都日报;2010年
10 周冉 泽雁;翁贝托·埃科:互联网,简直就是信息减少的悲剧![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莹;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D];清华大学;2005年
2 陈圣浩;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王敬民;乔纳森·卡勒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韩欲立;物体、消费与符号[D];复旦大学;2007年
5 彭保良;迪斯尼电影中“他者身份”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王素芬;信息系统中信息实现过程分析及建模[D];东华大学;2007年
7 马军英;媒介变化与叙事转换[D];上海大学;2008年
8 王方良;产品的意义阐释及语意构建[D];东南大学;2004年
9 娄琦;功能性言语的意义生成—认知符号视角下心理空间双重整合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亚萍;体裁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春平;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符号学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2 王晓娜;现代平面设计中艺术符号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王婷婷;符号与月份牌[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何洗礼;符号学视域下的名人广告效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欢;等值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志强;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对语用学起源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郑江磊;音与义的关联机制[D];西南大学;2007年
8 李江;符号学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天津美术学院;2005年
9 王莹;符号学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宋漾;东巴文字图形符号的解析及对图形设计的启发[D];江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76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76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