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的美学范畴研究
本文选题:气 切入点:韵 出处:《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在建设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的系统工程中,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研究是重要的一环。而“逸”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它的内涵的发展演变的轨迹和规律,研究它何以在中国古代几千年里成为决定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艺术追求的审美范畴。 本文采用了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首先考察“逸”的涵义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审美内涵。它最初是作为主体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而存在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审美范畴,这是一个从评人之“逸”发展成为评艺之“逸”的历程。作为评人之“逸”主要用于对隐逸之士或具有隐逸精神的主体的品评,作为评艺之“逸”则主要用于对山水艺术(田园山水诗、山水画、园林山水)的品评。随着山水艺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和艺术种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逸”的范畴也逐渐渗透到了其他艺术种类中;然后研究了“逸”的审美内涵,本文认为“逸”是“气”与“韵”的和谐统一,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体现;其次,对“逸”在中国文化中的二重内涵进行研究,分别研究其作为生活状态和审美范畴的历史演变轨迹;再次,分别研究了“逸”在各个门类艺术中的具体存在;最后,根据气与韵的不同组合方式,把“逸”划分为三种形态,即“雄逸”、“飘逸”和“清逸”,并分别三种形态进行研究。 本文认为,“逸”作为中国独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对中国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决定了自由、超越、个性是古代文人永远的追求;同时也对中国古典艺术和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绘画、书法、建筑园林、诗歌、服饰及雕塑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逸品”成为最高的审美标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来,虽然无论是作为生活状态还是作为审美标准,“逸”都逐渐走向了衰微,但它仍然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追求。 中国的当代美学,主要是在借鉴、移植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这些美学思想在面对中国人特有的生活状态和艺术实践时,阐释力是不够的。因此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进行现代性转换,所以对“逸”的审美内涵和表现形态作整体的、系统的研究,并对它进行现代性阐释,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将对我国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人的主体精神的建构和当代的美学、艺术理论及艺术实践产生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Abstract]:In the systematic engineering of constructing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link. As a very important categor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go deep into it. Detailed study, study its connot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track and law, study why it in ancient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o determine the lif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i and artistic pursuit of the aesthetic category.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logic. First, it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 of "Yi" and its aesthetic connotation. It was originally a kind of life attitude and spiritual realm as the main body. Later on, it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n aesthetic category, which is a process from the "Yi" of the critic to the "escape" of the art, which is mainly us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reclusive person or the subject with the reclusive spirit. "Yi" is mainly used in landscape art (pastoral landscape poetry, landscape painting).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landscape art and the constant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art types, the category of "Yi" gradually penetrated into other kinds of art, and then studied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Yi". This paper holds that "Yi" is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Qi" and "rhyme", and is the perfect embodiment of the thought of "harmony of nature and man". Secondly, it studies the dual connotation of "Yi" in Chinese culture. The paper studies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as a kind of life state and aesthetic category; thirdly, it studies the concrete existence of "Yi" in various kinds of ar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Qi and rhyme, it divides "Yi" into three forms. Namely "Xiongyi", "elegant" and "Qingyi", and respectively three forms of research. As a unique aesthetic category in China, "Yi"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ay of life of ancient Chinese people, which determines the freedom, transcendence and individuality of ancient literati.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had a great impact on Chinese classical art and aesthetics. This influence has been manifested in the fields of painting, calligraphy, architectural gardens, poetry, clothing and sculpture, etc. Since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the May 4th Movement, "Yi" has gradually declined, both as a state of life and as an aesthetic standard. But it is still the eternal pursu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is mainly built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and transplanting western aesthetic thoughts, which are faced with the unique living conditions and artistic practic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terpretation is not enough. Therefore, we need to build art theory and aesthetic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ow,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points is to transform the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 theory into modernit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ake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and expressive form of "Yi", and to explain it to modernity. This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way of life of contemporary people in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man's subjective spirit and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rt theory and art practice have great and positive influence.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山晨;书法气韵论[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胡家祥;“气韵”探幽[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李少龙;关于“气韵学说”的几个问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常吾尚,闫妍;“气”与“韵”——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演奏诠释[J];中国音乐;2000年02期
5 胡家祥;“气韵”探幽[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李冬红;“摧刚为柔”与“健笔柔情”──稼轩词、白石词异同论[J];江淮论坛;2002年02期
7 胡艳萍;;论舞蹈教学中的“形、气、神、韵”[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曹莉芳;试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气与韵[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9 龙延;黄庭坚的画论与禅意[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潘立勇;“气”在朱子理学美学中的意义[J];中国哲学史;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伍锡岳;;论岭头单丛茶的蜜韵特征[A];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忠;潘宁;张卫东;侯娜;;高效接触氧化-溶气气浮工艺处理屠宰废水[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5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马铁明;;浅论针刺手法与“气”[A];全国针法灸法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暨脊柱病研究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5年
4 刘儒鹏;;由中医“气”与量子波的关系试论七情致病[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5 倪锋;;落点走线带面[A];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九届推拿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继续教育项目论文汇编[C];2006年
6 郁龙余;;中印味论诗学比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吴炳;;白鹿洞次朱文公韵(四首选一)[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8 张晓宏;;陕西省煤田地质局钻探技术回顾与发展战略探讨[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集[C];2003年
9 张兴华;黄光胆;;右江水力发电厂油水气系统介绍[A];2006年水力发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忘我地为伤员服务——记二级工作模范陈国钧[A];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抗美援朝英模纪念集[C];195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明星;量能萎缩观望气浓[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李向阳;蓄势待发的“先锋气”[N];中国石油报;2002年
3 本报特约通讯员 常春 文/齐荣;一气大众已做好“入世”准备[N];北京科技报;2001年
4 北京和讯 张明星;热点不明 观望气浓[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5 记者 叶再春;江西4县政府“官”气十足保护垄断[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6 李志勇 包永辉 景旭峰;苏南成为人气最旺的外资聚集地[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7 孙兆光;中原气站以人为本创“三个一流”[N];中国石油报;2000年
8 永波;腹有诗书气自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9 北京证券;两市逆转收高人气恢复尚需时日[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10 疆文;气也流畅 意也润雅[N];中国文化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杜磊;古代文论“韵”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吴思增;陈子龙新诗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传友;清代实学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王帆;张载哲学体系[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静;论古筝演奏艺术中的气与韵[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司奉彦;“逸”的美学范畴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邓秋婷;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声、韵、情”[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4 张慧坤;论中西服饰审美精神[D];天津工业大学;2003年
5 刘吉;张载“道”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林洁;论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关系[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7 秦立新;气本体论对中医方法论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彭华;莱布尼茨对儒学与基督教神学的会通[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原军慧;黄庭坚题画诗中的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张楠;明式家具的“精、气、神”与现代中式家具设计[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76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76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