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沉重的“主体”——重读刘再复与李泽厚“主体性”讨论的几个文献

发布时间:2018-04-03 06:20

  本文选题:重的 切入点:主体 出处:《文艺争鸣》2013年04期


【摘要】:正"主体性"概念是李泽厚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哲学命题,但它风靡文坛却是通过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并且由此引发了我国十余年关于主体性的激烈论争。可以说,李泽厚是刘再复主体性思想的参照系,刘再复从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一、启发与同构:从哲学到文学刘再复在与李泽厚的对话录《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的中国》的序中说道:"……我的《论文学的主体性》就是在他的影响下形成的。当我读到他的《康德主体性哲学论纲》之后,我禁不住内心的激动,并隐约地感到,我将要在文学理论领域中
[Abstract]:The concept of "subjectivity" is a philosophical proposition put forward by Li Zehou in the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However, it is popular in the literary world through Liu Zaifu's the subjectivity of Literary Studies, which has led to more than ten years of fierce debate on subjectivity in China.It can be said that Li Zehou is the frame of reference of Liu Zaifu's subjectivity thought.First, inspiration and isomorphism: from philosophy to literature Liu Zaifu in the dialogue with Li Zehou in the dialogue "farewell to the revolution-looking back to the 20th century China" said: ".The subjectivity of my thesis was formed under his influence.When I read his philosophy of Kant's subjectivity, I couldn't help feeling excited and vaguely felt that I was going to be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theory.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中英光;评李泽厚的主体性论纲[J];学术月刊;1998年09期

2 薛富兴;新康德主义: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要素分析[J];哲学动态;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李伟;试论康德美学的“判断在先”原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朱立国;;从“羊人为美”看李泽厚的图像美学尝试——读《美的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李海燕;;“自然人化”探微——评李泽厚的“自然人化”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童晓燕;;蜕变与恪守之间的人性显现——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8 叶松铖;;“轻型纸”的语言风格——李春平长篇小说《领导生活》赏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陈寿富;高师现代写作课教学视角问题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范永康;;符号对文学要素的颠覆:后现代主义文论的考察与反思[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3 董学文;;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回顾与反思的几个问题——纪念改革开放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张友文;;《家》中觉新的伦理学意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4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刘敬;变革与模仿:试论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审美创新及其社会意义(1978-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带兄;当代蒙古族汉语小说创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刘强;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元批评”[D];山东大学;2011年

8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田e,

本文编号:1703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03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5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