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华裔批评家的文化翻译研究: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文本化
本文选题:北美华裔批评家的文化翻译研究 + 福柯“知识考古学” ; 参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摘要】:当代法国批评家福柯"知识考古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旨在研究"陈述"、"话语"、"档案"和"话语实践",北美华裔批评家的文化翻译研究几乎都可以说是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文本化。它能教会我们将"知识考古学"与中国现代性想象实践有机结合的具体方法,指引着我们在翻译研究中如何苦心挖掘"宏大叙事"虚掩之下的"非连续性和脆弱性"、"差异性"和"动态性",对浮光略影的"翻译描写"和当然的"翻译研究结论"予以质疑和批判,有效实现"问题意识",为译介学研究提供有益经验。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French critic Foucault's "intellectual archaeology" aim at studying "statement", "discourse", "archives" and "discourse practice". Almost all of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of Chinese critics in North America can be said to be Foucault's "knowledge". Textualization of Archaeology. It can teach us how to combin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with the practice of modern imagination in China. It guides us how to dig the "discontinuity and fragility", "difference" and "dynamic" under the false cover of "grand narra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he "translation descrip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research conclusion" of course. On "questioning and criticizing,"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of problem consciousness provides useful experience for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翻译学院;
【分类号】:I0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进;;反本质主义与叙事嬗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李志岭;;汉字的宗教、美学、符号属性与天人合一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赵颖坤;;“均质”与“激情”下的规则制定——建国初期的立法及其社会背景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童敏;以对话为核心的个案工作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吕新萍;从知识、方法多元性看社会工作研究多元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丁伯林;;从遮蔽走向开放的叙事选择——从汶川大地震看媒体叙事的进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李秀岩;郭振宇;;通俗音乐文化审美气质的变异与本真回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9 李道忠;;为秋菊形象平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骆萍;;翻译与对外汉语——一种后殖民视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超;;基于区域视角的河北省文化产业定位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黄健;;“左翼”话语构建原则与策略的确立——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话语分析[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黄旦;丁未;;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路俊卫;秦志希;;由新闻学关键词的演进看新时期新闻观念的嬗变[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璐;;家园·国族·大同——2008年几台大型电视综艺晚会整合功能探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桂权;;舆论空间的分化与重构——当前中国媒介、言论与利益表达的社会逻辑[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周艳;;社会文化中的编辑话语[A];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4次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费小平;;“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译研究视角[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晓娟;基于“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政府危机公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毕澜潇;从伪译研究视角解读《第三只眼睛看中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娟超;从翻译的政治角度来看归化和异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黄苗;权力话语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尹成;中国新闻奖的价值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36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36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