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自然中的文学演变——浅析科技异化对文学的影响
本文选题:人工自然 + 文学 ; 参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在人类文化的初始阶段,宗教、文学、科技曾经是一个彼此没有界限的原始文化混沌体。随着原始文化混沌体的解体,文学与科技便逐渐独立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历经漫长的发展演变,两者不仅仍然保留着共同的基因,而且还相互促进。现代科技所营造的人工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传统文学的异己力量。在人工自然中,文学正经历着科技异化的影响并在痛苦中酝酿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Abstract]:In the initial stage of human culture, religion, litera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once a primitive cultural chaos with no boundary between each other.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primitive cultural chaos, litera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lly develop independently in two different directions. After a long period of evolution, they not only retain the same gene, but also promote each other. To some extent, artificial nature created by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dissident force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n artificial nature, literature is experiencing the influe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and a profound change is brewing in pain.
【作者单位】: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
【分类号】:I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鸣奋;从网络文学到网际艺术:世纪之交的走向[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2 韩少功;;扁平时代的写作[J];扬子江评论;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2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王昊;论元杂剧与法律文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郭承波;;浅论建筑设计中的韵律美[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6 冯广东;意与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李曼;;儒家思想对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8 余洁平;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建立——论贺麟的道德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刘萍;左拉的“真”——从小说《娜娜》谈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叶超;注定的悲剧——《厄舍府的倒塌》罗德里克·厄舍精神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国良;;美的本质新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春林;;角色同一与角色分裂——鲁迅与卢那察尔斯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祁志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观念更新及路径创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杨玉东;;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编辑的审美意识[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永东;;区域文化与20世纪中国小说的消长沉浮[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张卫;;托勒密天文学中本轮-均轮方法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张卫;;托勒密天文学中本轮-均轮方法何以可能?[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8 张天曦;;庄子美育思想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王芳恒;;略论宗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贡献[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10 周丽玲;;生命之源:对苗族民间文学的一种阅读[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东方;遗山词研究三题[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叶喜冰;现代商业插画与媒介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莹;黑土地文化与萧红小说创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朋君;民俗视野中的迟子建小说创作[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成朝晖;“国风”与南北朝民歌中民间爱情诗的比较[D];湘潭大学;2010年
6 郭俊彦;民意表达: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维度[D];湘潭大学;2010年
7 韩盛华;建筑美术课程体系理论教学研究与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谢晓霞;凝神写心、千古绝唱[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珊;从彭丽媛、宋祖英、谭晶的歌唱艺术看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玲;林德宏;;人工自然的建构与科学认识——从科学实验的本质谈起[J];哲学研究;2008年12期
2 沈玉梅;;对于人工自然的哲学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9期
3 钱之佳;;人工自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J];学海;2009年01期
4 马勤;;浅论技术与人工自然的关系[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07期
5 张明国;;试论人工自然的本质和创造及其规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王续刚;朱荣贤;;人工自然怡人化创造价值探微[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陈昌曙;试谈对“人工自然”的研究[J];哲学研究;1985年01期
8 叶文铠;谈谈农业人工自然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10期
9 段建章,巨乃岐,,陈晓虹;论人工自然发展的历史形态──兼论人工自然的历史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10 巨乃岐;;试论人工自然历史发展的动因[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于衍平;;人工自然的复杂性追求[A];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续刚;;人工自然视野下的和谐社会审视[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哲学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综述及未来发展展望[A];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历史回顾与工作概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一[C];2006年
4 王国政;;开拓创新 再振自然辩证法雄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赵慧;人类改造自然回归本真化[N];中山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卓群;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视域下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思考[D];东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汤生林;技术生态化视角下的人工自然建设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2 黄乐营;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的风险探析[D];东北大学;2009年
3 方洁;人工自然过程论视域下的产业探析[D];东北大学;2010年
4 马晓卉;人工自然论视域下的工程本质探析[D];东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43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43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