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新路径
本文选题:现代性 + 空间转向 ; 参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二十世纪末期以来,现代性在反思线性时间进程观的同时开启了空间转向,其生成也是直接伴随着文化研究和后现代性思潮。文化研究产生了空间转向,空间转向又成为文化研究的组成部分,并且成为后期审美现代性和文学研究的焦点,尤其在个人的空间文化体验、文学审美空间和社会空间生产实践方面进行反思。文化研究在具体的文学研究方法论层面产生困境,而空间转向却在体验论、同情论和家园论方面提供了文学研究的新方法,进而回归文学前学科性质的诗性话语和思维方式。
[Abstract]:Since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modernity has opened up a spatial turn while reflecting on the concept of linear time process, and its formation is accompanied directly by cultural studies and postmodernity thoughts. The cultural research has produced the spatial turn, which has become the component of the cultural research, and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aesthetic modernity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in the later period, especially in the individual's spatial cultural experience. Literature aesthetic space and social space production practice to reflect. Cultural studies have a dilemma in the aspect of specific literary research methodology, while the spatial turn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literary research in the aspects of experiential theory, sympathy theory and homestead theory, and then returns to the poetic discourse and mode of thinking of the pre-discipline nature of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悦;;文化研究应成为一门科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2 冯黎明;;文学研究:走向体制化的学科知识[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3 吴子林;;面对挑战的文艺学研究——2005年文艺学热点问题研究一瞥[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李凤亮;批评的开放与开放的批评——论当代批评建构的文化之路[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年12期
5 朱宁嘉;多元化时代理论的危机与出路——“多元对话语境中的文学理论建构”国际研讨会综述[J];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6 包莉秋;;论消费文化背景下文学研究的与时俱进[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陆扬;;文化研究的兴起和文学救赎功能的变迁[J];文艺研究;2007年12期
8 董希文;;新时期文艺理论发展回顾与展望[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9 南帆;关于文学性以及文学研究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王宁;;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和经典的重构[J];外国文学;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纳;;“空间转向”与当代文艺理论建构[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2 王应云;唐建初;;汉语格律诗英译方法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拥军;;重提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标准质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陶东风;;文学的知识生产与文学研究的机制创新[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6 王进;;论文学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姚鹤鸣;;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9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岳雯;;文学会走向终结吗?——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文艺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卫华;当前文艺学中的“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6年
2 贾蕾;文化研究与中国走向世界[N];文艺报;2004年
3 崔立秋;文学理论遭遇危机了吗?[N];河北日报;2006年
4 杨扬;文化研究:谨防庸俗社会学回潮[N];文汇报;2003年
5 王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1年
6 刘悦笛;“全球化”和“拟像”时代的文学命运[N];文艺报;2006年
7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8 王 沁;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研究[N];学习时报;2005年
9 庄锡华;文艺与现代化[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李庆本;超越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N];学习时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钟丽茜;回忆与存在[D];浙江大学;2005年
4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5 徐翔;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6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D];辽宁大学;2008年
10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2 陈小妹;文学·都市·现代性[D];暨南大学;2007年
3 戴伟平;诗歌翻译与现代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庄鸿文;沈从文与卢梭—一种美学观念上的沟通[D];厦门大学;2006年
5 游江;论西方艺术中的先锋派概念[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6 元君玲;对本雅明“光晕”理论的思考[D];南昌大学;2007年
7 陈静;存在的悖论[D];西北大学;2003年
8 谢龙新;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文飞;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李凤英;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83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83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