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杨译本中的文化缺省研究
本文选题:红楼梦 + 杨译本 ; 参考:《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文化缺省”现象在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然而又不易被原文读者觉察。它可以提高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际效率,使作品具有简洁美和含蓄美,并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从而增强作品的美学效果,但是这一现象却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基于此,本文尝试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本中“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方法。 本文从“缺省”这一概念出发,探讨“文化缺省”的功能,“文化缺省”给翻译带来的困难及其对译者的要求。并结合《红楼梦》杨译本,把“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分为三种,即:直译法,显性补偿法,隐性补偿法,并对其各自的适应性和优缺点进行了总结。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文化缺省”现象不可忽视,译者应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 二对源语文本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有助于传播源语文化,丰富译入语文化。对“文化缺省”的处理受译者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的影响。 三对“文化缺省”过度补偿会造成译文读者异域文化负载过重,从而带来阅读障碍。因此译者对“文化缺省”的处理应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 四补偿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文化缺省”问题,在处理“文化缺省”的过程中,有些流失是不可避免的。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default" is common in literary works, but it is not easy to be detected by the original readers. It can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 make the works have 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and implicit beauty, and leave the reader with the space of imagination, thus enhancing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the works, but this phenomenon brings a great deal of translation to the transl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to deal with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defaul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default", explores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default", the difficulties brought by "cultural default"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ors. Combining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 Yang translation, we divide the treatment methods of "cultural default" into three kinds, namely, direct translation, explicit compensation method, recessive compensation method, and their respective adaptability and excellence. The shortcomings are summarized. Through analysi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default" can not be ignored, and translators should deal with them accordingly.
Two reasonable compensation for the "cultural default" in the source text helps to disseminate the source language culture and enrich the cul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treatment of "cultural default" is influenced by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purpose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Three the excessive compensation of "cultural default" will result in excessive cultural load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of the target readers, thus bringing reading barriers. Therefore,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nsider the reader's acceptance ability to deal with the "cultural default".
Four compensation does not solve all the "cultural defaul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cultural default", some of the losses are inevitable.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山佳;;《红楼梦》前已有语气词“吗”[J];中国语文;1996年05期
2 载予;;《红楼梦》[J];红楼梦学刊;2011年05期
3 郑秋轶;;马径义:红学不了情[J];中国研究生;2009年06期
4 崔山佳;;语气词“啊”出现在《红楼梦》前[J];中国语文;1997年04期
5 行余;《红楼梦探源外编》[J];红楼梦学刊;1979年02期
6 载予;;《微观红楼》[J];红楼梦学刊;2010年03期
7 ;《红楼梦十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6期
8 魏同贤;;资产阶级“红学”阴魂的再现——斥江青关于《红楼梦》的谈话[J];齐鲁学刊;1977年06期
9 林文山;;何故欣赏《好了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7年06期
10 徐恭时;;芹红新语[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洁清;;也谈“意淫”及其他——对祝秉权《谩言红袖啼痕重·红楼梦分回品赏》的评语[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杜志军;;论近代前期狭邪小说与《红楼梦》之关系:以叙事风格为考察中心[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汪志伟;;《红楼梦》的肢体语言[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赵丹丹;;Translation of Idioms in Chinese Literatur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5 杜志军;;再论近代前期狭邪小说与《红楼梦》之关系——以叙事结构为考察中心[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朱国庆;;《葫芦庙》中的红楼梦精神——评戏曲新作《葫芦庙》[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马国权;;辽海讲坛第十九讲 《红楼梦》,中华民族的骄傲[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8 孙克会;孙萍萍;;对《红楼梦》传统医药文化现象的探讨和研究[A];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首届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6年
9 梁扬;谢仁敏;;新时期《红楼梦》语言研究述略[A];广西语言文学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3年
10 洪港;;从《红楼梦》管窥清初义学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大恒;回望2005年书界十大热点[N];北京日报;2006年
2 池墨;嘲讽旧版“红楼”,恃才傲物还是自我炒作?[N];工人日报;2007年
3 詹长智;永远的《红楼梦》[N];海南日报;2006年
4 记者 高剑艾 米厚民;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大同举行[N];山西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韩为卿;“红楼选秀”秀动红楼书销售[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6 沪文;越剧《红楼梦》遭侵权原告获赔13万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7 陈争;“林妹妹”带火“红楼梦”收藏[N];中国商报;2007年
8 北京中关村东路 李清;续写《红楼梦》超过高鹗又能怎样?[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唐元春;红楼梦中的茶文化[N];中国质量报;2008年
10 阎书春;《红楼梦》中茶酒养生[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宁;红楼梦子弟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2 张霁;中西交融背景下的红学研究范式得失考论[D];吉林大学;2008年
3 杨志平;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佟金丹;徐,
本文编号:1942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42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