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与变异:詹姆逊后现代理论在中国
本文选题:詹姆逊 + 后现代理论 ; 参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中国学术界对詹姆逊后现代理论的接受经历了从理论评介到话语实践、从机械挪用到创造性发挥的转变。但是,我国詹姆逊后现代理论的接受整体上并没有了解詹姆逊后现代理论植根于西方土壤的深刻内涵,而只是把他有关对后现代主义批判的关键词抽离出来对中国的相似现象进行抽象批判,没有考虑中国的现实发展。对于中国后现代理论的研究与未来发展,应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回归后现代主义的经典文本,注重后现代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联系中国现实语境,注重后现代理论的在地化思考。
[Abstract]:The acceptance of Jameson's post modern theory in Chinese academia has undergone a transition from theoretical evaluation to discourse practice, from mechanical misappropriation to creative exertion. However, the acceptance of Jameson's Postmodern Theory in our country has not understood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Jameson's postmodern theory rooted in Western soil, but only regards him to post modernity. The key words of the critique of the doctrine draw out the abstract criticism of China's similar phenomena and do not consider the reality of China. The research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postmodern theory of China should be improved from two aspects: the reunification of the classical text of postmodernism, the holistic study of the theory of postmodernism, and the contact with the Chinese context, Pay attention to the thinking of the postmodern theory in the ground.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2012年一般项目“批评的踪迹: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与中国”(编号:12C042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胡亚敏;不同语境下的后现代——与詹姆逊的对话[J];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03期
2 王宁;;接受与变形: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后现代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01期
3 陈晨;尹星;;一场演讲与新时期学术转型——王宁、王逢振访谈录[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金茹;;从笑语“婴儿”到哭泣的“宁姑”——男权社会女性失语化与柔弱化的悲剧历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2 汪杨;;秘密花园的文化叙事——论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作家的“欲望化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吕汉卿;宋文静;刘妮娜;;新视野下对文学理论生产的审视与观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卢秀萍;;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罗宁;;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美学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汪红霞;;目睹“另类”王者的风采——读虹影作品《上海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9 樊秀芝;;对文学与作家的“祛魅”——布尔迪厄的“场域”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金红卫;;《五号屠场》中后现代框架下的现代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璇;;上海市中产阶层化文化影响下的空间重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李龙强;;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北卷)[C];2012年
4 李龙强;;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西北卷)[C];2012年
5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6 陈积银;;警惕娱乐化庸俗化新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张立群;;新诗“概念问题”的反思与世纪初的现象争鸣[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何海兵;;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介[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10 张艳洁;;现代广告创意的游戏化倾向[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耿蕾;后现代音乐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高佳;试析元小说《白雪公主》写作技巧互文性特色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何承超;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景观电影[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7 陈琦;大众文化叙事下的媒介公信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勇军;罗伯—格里耶新小说观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许丽;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历史批评的转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群英;论九十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蒙;;躲避崇高[J];读书;1993年01期
2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批评——华中师大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与詹姆逊教授座谈述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3 张新颖;;博尔赫斯与中国当代小说[J];上海文学;1990年12期
4 马原;作家与书或我的书目[J];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01期
5 格非;欧美作家对我创作的启迪[J];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玉萍;龙丽红;;詹姆逊的文化批评之路[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2 王逢振;道德、政治欲望和《政治无意识》里的乌托邦主义[J];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03期
3 侯斌英;詹姆逊论大众文化[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肖丰;;詹姆逊与马克思意识形态分析理论之比较[J];作家;2008年20期
5 王逢振;;政治无意识和文化阐释[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0年00期
6 加布里埃尔·施瓦布;张叔宁;;政治无意识的主体:对詹姆逊的反思[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00期
7 胡亚敏;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再探[J];国外文学;2002年04期
8 肖丰;;詹姆逊的意识形态分析理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9 ;《通向一种文化政治诗学——詹姆逊文艺阐释理论与实践研究》[J];外国文学;2008年06期
10 杜明业;;詹姆逊的文类批评观探索[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崔立秋;;立足当代 关注现实——全球化语境下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新审视[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宁媛 饶思中;要消费,,更要承担责任[N];文艺报;2004年
2 王晓路;遭遇西方:规范与入口[N];文艺报;2005年
3 记者 孙龙;增进对后现代文学批评的认识与理解[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清衣;探索新的理论批评形式[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安锋;第四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在美国举行[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杜书瀛;电子媒介时代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杨春时;走出文艺理论的困境[N];文艺报;2001年
8 王晓群;理论会朝什么方向发展[N];文艺报;2004年
9 郭英剑;应注重构建西方文论研究中的对话角色[N];文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苏仲乐;文化批评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杜明业;詹姆逊的文学形式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D];四川大学;2007年
5 毛娟;“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云刚;非同一性与艺术:阿多诺的艺术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斌英;试论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04年
2 吴翊华;詹姆逊的总体性文化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郭敏;读图时代:文学魅力长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谭雷;詹姆逊“认知的测绘”美学理论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5 曾喜云;论詹姆逊对结构主义的阐述[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希珍;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理论述评[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任春梅;论詹姆逊后现代语境下的新马克思主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慧;论詹姆逊的文学批评理论[D];新疆大学;2005年
9 李大伟;论詹姆逊的文学叙事理论与批评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伟;詹姆逊形式理论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64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64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