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作及文学秩序——从“创作方法”看文学的“本质主义”和“关系主义”
本文选题:创作方法 + 理论 ; 参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摘要】:"文艺服从于政治"将理想的"创作方法"等同于文学具体的创作方法,这造成了文学的本质主义。理论和创作的先后之分和"文学的本质主义"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二十七年文学"的本质化不是源于"理论先行",而是某种先行理论的"政治本质化"。20世纪80年代纯文学力图借助"形式主义"规避"创作方法"的本质主义弊端,但由于理论自省的缺乏,文学的本质化仍不可避免。话语阶段"理论"的本质色彩淡化,理论和创作的关系也因此变得多元。
[Abstract]:The ideal "creation method" is equated with the specific literary creation method, which leads to the essentialism of literature. There is no necessary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equence of theory and creation and Literary essentialism. " The essence of the twenty-seven years literature "is not from the" theory first ", but from the" political essentialization "of a certain leading theory. In the 1980s, pure literature tried to avoid the essentialism malpractice of" formalism "by means of" formalism ".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introspection, the essentialization of literature is still inevitable. The essential color of "theory" in discourse stage is desalinat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creation becomes pluralistic.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2009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传承与变更:关系主义的历史面相”(项目编号:JA09066S)
【分类号】:I0-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钱中文;文学理论反思与“前苏联体系”问题[J];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2 李泽厚;;审美意识与创作方法——(创作方法札记之一)[J];学术研究;196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凡娟;王涛;;美学,将路归何方?——关于中国当代美学的深层反思[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时胜勋;;当代中国文艺学学科反思的思想史意义[J];当代文坛;2009年03期
3 王泽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十年巡礼[J];东方丛刊;2007年01期
4 董丽华;;谁看到了文学理论的边界——文学理论边界问题的回顾与展望[J];大众文艺;2010年19期
5 张清民;;审美意识形态:历史贡献与理论局限[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6 支克坚;关于新时期文艺上不再提两个口号[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7 段吉方;;反思与批判:“后现代”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现代性立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时胜勋;;地缘文明与东亚文论身份[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王见楠;;越界与坚守——“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问题综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刘冠君;;探索的历程——十年来文艺论争的回顾与反思[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马前;;文学理论与“苏联模式”[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3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秦春;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田莉;林兴宅象征论文艺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鲁飞;并置与矛盾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秦志敏;论争与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敏;隐蔽的成规[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周伟平;董学文文艺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6 朱乐懿;人道主义的守望者[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董丽华;数字媒介时代文艺学边界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阎建旭;《中国新文学大系·理论集》之文学批评理论简论[D];河北大学;2007年
9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2 钱中文;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理论的前景[J];文学评论;2001年03期
3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4 李衍柱;文学理论:面对信息时代的幽灵——兼与J·希利斯·米勒先生商榷[J];文学评论;2002年01期
5 陈伯海,黄霖,曹旭;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民族性与现代转换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三人谈[J];文学遗产;1998年03期
6 盛宁;对“理论热”消退后美国文学研究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2年06期
7 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文艺研究;2002年06期
8 陈晓明;历史断裂与接轨之后:对当代文艺学的反思[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9 李春青;对文学理论学科性的反思[J];文艺争鸣;2001年03期
10 曾庆元;也谈文学理论学科性的“合法依据”——评李春青的《对文学理论的学科性的反思》[J];文艺争鸣;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吉方;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批评实践——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理论[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杨兴玉;;文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段吉方;;伊格尔顿文艺批评观念的理论意义及其局限[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4 李卫华;;“文学性”:应当解构还是建构?——与马大康先生商榷[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杨黎红;在审美转型中召唤超越的彩虹[J];东方论坛;2005年04期
6 杨思杰;;当代女性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及其观念转型[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一些大学生、研究生对改进文艺理论教学的建议(摘编)[J];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02期
8 毛庆其;文艺理论学科建设历史的思索[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年02期
9 张杰;;追问模式的三种范型与两种主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5期
10 王晓华;;是文学学,还是文艺学——对一个基本问题的追问[J];探索与争鸣;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耀生;;谈创作方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2 郭瑞;;“创作方法”辨析[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3 朱晶;;“两结合”创作方法存在着,发展着[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4 洪凤桐;;“两结合”不是一种独立的创作方法吗?[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5 朱晶;;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6 汤龙发;;关于“两结合”创作方法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7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8 姜文震;;文学的创作方法问题刍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郑国铨;;论文艺的继承和革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10 夏虹;;“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晋军;“乡间艺术”新崛起[N];中国艺术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王研;寻找当代生活表达的多种可能[N];辽宁日报;2007年
3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彭吉象;创建学科体系 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N];中国艺术报;2008年
4 贾奋然;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悖论[N];文艺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范昕;纯粹,也让人捏了一把汗[N];文汇报;2011年
6 颜慧;《艺术走向社会》学术展重读经典[N];文艺报;2007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琼 实习生 姜纯;美国艺术家大芬“捡垃圾”[N];深圳商报;2011年
8 郭锦华;构建多元文学的批评框架[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李卫华;当前文艺学中的“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6年
10 盛葳;有一种共同的“80后艺术”吗?[N];中国文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波;美国艺术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姜通;马克思理论视域下的艺术品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关熔珍;斯皮瓦克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王鑫;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西方元素及本土独创性[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6 冯莎;艺术在别处[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王征;数码交互艺术创作论[D];上海大学;2011年
8 郭红梅;二十世纪早期西方视觉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9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晶;论网络文学创作的自由性[D];山东大学;2007年
2 於飞;理性的位置[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3 袁荷;国家如何介入艺术[D];西南大学;2012年
4 白曼;鲁迅杂文与金学铁杂文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吕智强;中国当代艺术中“综合材料”现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6 张晶;作为治疗的艺术与作为艺术的治疗[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7 赵盼盼;两种哲学背景下的文学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范文明;论中国新写实小说与越南革新后现实小说[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胡莉芳;游移的“文学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梁志欣;单纯的力量[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9646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6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