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形态化的问题意识及其提问方式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文论 + 中国形态化 ; 参考:《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09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形态化既是近年来的一个前沿性热点问题,又是一个具有导向意义的重要论域。在社会文化语境发生整体性变化、文艺理论批评本身观念及话语方式新变的当下,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在观念和方法两个层面都受到严峻的挑战。那么如何参照现实发展所需,通过对思想和话语两种资源的重构,促进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学术创新和话语转型,使之更加有效地因应现实,从而增进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于整个文艺理论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形态化这一问题时,如下五个问题应该成为我们的问题意识和提问方式:学科间性问题、系统整合问题、问题意识重塑问题、阐释学对话问题、本土视域与世界视域并重问题。
[Abstract]:The formalization of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is not only a frontier hot issue in recent years, but also an important domain with guiding significance. With the overall change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new changes in the concept and discourse style of literary and art theoretical criticism, the traditional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has been severely challenged at both the concept and the method level. So, how to promote the academic innovation and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 of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through the reconstruction of two kinds of resources of thought and discourse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ality, so as to make it more effective in response to the realit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for the entire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leading role? In discussing the problem of the form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the following five questions should become our consciousness of problems and ways of questioning: interdisciplinary problems, systematic integration problems, problem consciousness remolding problems, and hermeneutics dialogue issues. The local field of view and the world field of view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宏斌;;怎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J];学术月刊;2008年01期
2 范玉刚;;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石[J];人文杂志;2008年03期
3 胡亚敏;;主持人语:做一个坚定的有作为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工作者[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孙文宪;;“马克思主义文论与21世纪”暨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25届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9年02期
5 姚鹤鸣;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饶先来;求实与创新之作——读董学文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J];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03期
7 黄文发;;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相结合的理论思考[J];东方丛刊;2006年04期
8 胡亚敏;;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三十年[J];文学评论;2008年05期
9 文浩;;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对接受美学的接受[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03期
10 许明;回应当下性──关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J];文艺研究;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赖大仁;;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拓展[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仁香;;马克思主义文论应直面现实[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姚鹤鸣;;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谭好哲;;开放视野·实践品性·问题意识——新时期文艺理论研究的宏观审视[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丁国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的理论思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杨俊蕾;;当代意义危机与精神价值重建:文论“现代性”形成的一种描述[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8 黄雪桂;;试论文化符号的可译性——以《伊豆的舞女》的文化词语翻译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保守;;文学不能忘记生活[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赵平垣;;建构设计批评学的文化思考[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樊星 王宏图 武新军 陈峻俊;问题意识:让学术惊醒[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金元浦 曾军;问题意识·边界之争·对话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丁国旗;回顾过去 建构未来[N];文艺报;2009年
4 ;当代思想学术的问题意识七人谈[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林建法 周立民;问题意识与批评主体[N];辽宁日报;2003年
6 范玉刚;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N];学习时报;2010年
7 丁国旗;2009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状况[N];文艺报;2010年
8 《文艺报》副主编 贺绍俊;建设中的文学批评:多样化和学理化[N];中国文化报;2001年
9 彭公亮;内在视域的“实践美学”新构建[N];文艺报;2008年
10 杨扬;文化研究:谨防庸俗社会学回潮[N];文汇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长利;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崇超;从与文化、艺术关系的演进看中国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4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侯平川;“中马”文论概念体系的形成与“苏马”文论渊源[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朱珊;“物”的三副面孔[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媚;1927年到1937年中国翻译文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韩晓;萧红与姜敬爱小说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叶秀蓉;俳句的汉译与诗境的再现[D];厦门大学;2009年
6 邓金玉;当代技术变革中的艺术生产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满;1985-2005年中国行为艺术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98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98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