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文学性”的文化比较研究——读《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
本文选题:文学性 + 文化比较研究 ; 参考:《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02期
【摘要】:正关于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有两个观点似乎在学界早已达成共识:一是"中国和西方文学的比较,不仅是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而且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平行研究"[1:3];一是"必须面对‘文学性’这个问题,即文学艺术的本质这个美学中心问题"[2:19]。但是,长期以来,这些理论上的原则在许多情况下仍未能很好地贯穿到比较文学
[Abstract]:There are two points of view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which seem to have already reached a consensus in academic circles: first,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is not only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facts," It is also a parallel study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1:3]; first," we must face the problem of 'literariness', that is,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and art, which is the central issue of aesthetics [2:19].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these theoretical principles have not been well penetrated into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many cases.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国书;;《聊斋志异·阿宝》死亡情节建构的心理诉求[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梁冀;;论小说中“物”的叙事功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梁冀;;小说环境再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4 齐军;;试论比较文学的开放性特征[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陈文忠;;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研究思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王谦;苏宁;;浅论新时期乡土文学中方言的审美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7 蒋瑶虹;;古典美的诗意营造——曹文轩小说风格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8 边茜岚;;空间对人物形象的修辞建构——以《金陵十三钗》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9 张燕;;论《圣天门口》的史诗性品格[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10 胡功胜;贾平凹的小说观念及其启示性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虞和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科创新[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惠;阿瑟·韦利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5 肖显惠;传媒视阈下的“大陆新武侠”[D];兰州大学;2011年
6 苗变丽;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王天红;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10 姜源;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2 苏子峰;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形态流变—取法文类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4 钟海英;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陈影;敦煌文献《茶酒论》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苏前清;韩少功的“底层写作”论[D];南昌大学;2010年
8 高云朋;论曹文轩小说的古典倾向[D];南昌大学;2010年
9 吴翔冲;八十年代小说对话变异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金珊;生存游戏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丹;;论后现代语境下比较文学的文学性[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张清华;;现代性逻辑与文学性危机[J];文艺争鸣;2009年02期
3 王轻鸿;;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文学性”观念检讨[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金永兵;;当前文学理论研究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J];华夏文化论坛;2007年00期
5 张清华;;文学性、文化认同与作家成长[J];上海文学;2010年11期
6 吕伟民;比较文学“文学性”问题浅谈[J];中州学刊;2003年01期
7 毛宣国;;修辞批评二题[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6年01期
8 李必录;钱荫愉;;外国文学·翻译文学·比较文学[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9 周保欣;;“文学性”的审美道德位移与悖谬[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10 孙景尧;关于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思考——《管锥编》《攻玉集》读后偶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波;;媒体时代的文学现状——近期文学热点话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2 罗岗;;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以文学教育为线索的考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3 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3)[C];2005年
4 霍俊明;;“大河”文学“重读”的空间与可能[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5 姜媛;;电视节目叙事的文学性植入与文学精神的消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领导机构成员名单[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7 ;附录一:“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领导机构成员名单[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8 汪政;;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评《水乳大地》[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9 曹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蓝劲松;;自我的文化比较研究——兼谈自我的“研究纲领”[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学排行榜还有多少参考价值?[N];深圳特区报;2011年
2 张林初;文学性与商业性并举[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3 朱辉军;就是音乐剧,也要注重文学性[N];文艺报;2010年
4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晓明;虚构是文学的生命所在[N];人民日报;2011年
5 赵强;突出童书文学性是出版人责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蕾;热闹背后看“门道”[N];光明日报;2010年
7 胡平;文学与影视关系如何重构[N];人民日报;2011年
8 记者 刘慧;打捞浙江文学记忆[N];浙江日报;2011年
9 韩小蕙;在文学的门里和门外[N];文艺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喻乐;只见富豪,不见文学?[N];湘潭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国栋;《景德传灯录》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南哲镇;唐代讽谕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吴塔娜;《青史演义》文献史科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5 黄耀红;演变与反思: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7 周成平;20世纪中国小说的社会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尹雪华;先秦两汉史传作品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从古希腊到18世纪[D];四川大学;2002年
10 何卫青;近二十年来中国小说的儿童视野[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春燕;文学性与话语偏离[D];浙江大学;2006年
2 廖丽蕾;虚构与真实的文学法律学维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祥春;当代语境下大众文学的书写与消费[D];西北大学;2010年
4 霍胜侠;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薛向娟;《墨子》文学性探微[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6 杜志峰;[D];浙江大学;2004年
7 黄丽娜;文学形式与文学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胡平平;从文学到文学性:图像社会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9 高志明;《史记》的文学语言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10 邱晓;历史叙事的文学维度[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77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077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