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作为“边界文化”的文学

发布时间:2018-07-06 16:25

  本文选题:文学虚构 + 边界文化 ; 参考:《中国文学研究》2013年02期


【摘要】:文学是"边界的文化"。在文学活动中,移情与外位性相互融合,它们发生在现实与虚构两个世界相交接的边界上,人就立足边界,不断穿越边界。没有任何活动具有文学活动那样一种独特的边界,并因其区分且沟通着两个相异在的世界而构成如此广阔深邃的视野和巨大的张力。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源于这种独特的边界文化之中。作为一种边界文化,文学既受到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掌控,又蕴蓄着抗拒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力量。
[Abstract]:Literature is the culture of the boundary. In literary activities, empathy and externality merge together, which occur on the boundary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onal world, and human beings are based on the boundary and constantly cross the boundary. No activity has such a unique boundary as literary activity, and because it distinguishes and communicates two different worlds, it constitutes such a broad and profound field of vision and great tensi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literature originates from this unique boundary culture. As a boundary culture, literature is not only controlled by power and ideology, but also withheld the power of resisting power and ideology.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后现代视域中的文学虚构问题研究”(10BZW003)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I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新;;李白艺术与人生的“现代性”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胡友峰,付昌玲;论伽达默尔对艺术真理的探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3 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包鹏程;;电视娱乐节目的仪式、叙事模式与意识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黄颖;;文学形态与媒介变革——对网络文学的检视与评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丁怀超;意义与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8 丁云亮;;大众阅读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徐振轩,徐叶;海德格尔视野里的现代技术与人类命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方国武;“理念”的玄思“道”的顿悟——兼论中西美学之迥异风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强;;中国网络文学的传播学解读——以起点中文网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葛涛;;互联网上的鲁迅论坛研究——以“网易·鲁迅论坛”为中心[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6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陈立旭;;重估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姚进忠;;诠释视野下的个案工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3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笛;上海市奉贤区大众体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晓武;;文学虚构的人类学价值[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5期

2 黄誉;童话意境初探[J];柳州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3 许曦明;“移就”在汉诗英译中的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3期

4 陈力;从“移情”看中西审美差异[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刘一玉;矫苏平;;移情与抽象[J];美术大观;2006年12期

6 孙博;意识形态·商品·主旋律——关于文艺市场化的质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7 伍夫楹;比较与进入——审美艺术论二题[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8 阎美东;翻译与文化知识[J];山西科技;1998年06期

9 王顺贵;“艺术变形”刍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方欣;燃烧任性的精灵——艺术直觉之浅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吴元迈;;文艺与意识形态[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李宁;;戴着锁链跳舞: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南京浩劫》改写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刘娜;;权力话语对译本的影响——《简·爱》不同译本的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群;;从文学翻译的层次说解读《天演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7 刘娜;;权力话语对译本的影响——《简·爱》译本的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进书;;不粘不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9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张冠华;;危机:文艺理论的正常状态——“危机”话题讨论之后的思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相武;文学不能脱离道德[N];文艺报;2006年

2 陆贵山;文艺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0年

3 张杰 马广惠 辛斌 吕俊;跨入新世纪门槛的西方文学与语言学[N];文艺报;2004年

4 胡鹏林;文艺批评的价值与社会主义荣辱观[N];人民日报;2006年

5 胡鹏林;文艺批评的价值论与荣辱观[N];文艺报;2006年

6 吴高泉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跨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刘藩;畅销小说为何让评论家伤透脑筋[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文学:虚构与真实[N];解放日报;2007年

9 严冰;祁志龙:好卖不代表就是商业艺术家[N];上海证券报;2008年

10 张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仲乐;文化批评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3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4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吴,

本文编号:2103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103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9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