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国公共艺术
本文选题:当代 + 公众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摘要】:九十年代以来,公共艺术这一全新的概念进入中国艺术家的视野。本文将当代中国公共艺术作为研究主题,并对公共艺术的一些现象做出分析和反思。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论文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与“公共艺术”相关的概念——“公众”、“公共”、“公共空间”做出阐述,并对公共艺术的内涵作了进一步解释;对公共艺术的形态和形式、公共艺术产生和历史进程等作了较为系统地梳理,探讨了公共艺术与环境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中诸多问题值得反思,本文对与当代公共艺术相关的问题作了分析探讨。这些问题是:对公共艺术主体的认识、公共艺术家对艺术语言及形式的理解、公共艺术决策问题以及公共艺术制度等。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深刻理解对公众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有助于理解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发展现状和问题。从而为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Since the 1990 s, the new concept of public art has entered the field of vision of Chinese artists. This article regards contemporary Chinese public art as the research theme, and makes an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some phenomena of public art. The concept of public art is a very complex problem. Firstly, the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s related to "public art"-"public" and "public space" from the angle of sociology, and further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public art, and gives a further explanation of the form and form of public art. The emergence and historical process of public art are systematically combed,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art and environmental art is discussed.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public art in China are worthy of reflection.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contemporary public art. These problems are: the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art subject, the understanding of art language and form by public artists, the decision-making of public art and the system of public art. The analysis of these problems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ublic deeply, and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public art in China.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ublic ar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12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荆筱槐;;公众参与规约技术价值观的功能解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12期
2 孟超;;关于城市公共艺术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1年06期
3 王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4 张顺杰;;国外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及对中国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9年32期
5 刘锦春;;公众理解科学的新模式:欧洲共识会议的起源及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2期
6 权霖泓;;社区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7 钱俊君;;论公众参与理论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J];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10期
8 张国超;;非营利性组织参与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问题与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吴碧英;;试论历史文化街区营造的多方合作机制[J];福州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10 杨兴柱;陆林;王群;;旅游规划公众参与的核心内容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鹏飞;雍国玮;郝思特·绍尔;;德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两阶段公众参与[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润羊;花明;;可持续发展中的公众参与[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3 尹根成;盛志辉;郭洪光;乔冬云;;如何在社会服务行业环评项目中开展公众参与[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4 王佩儿;周琼;;宁波环评工作中的公众参与问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刘明;唐春媛;;试论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A];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苏美蓉;刘仁志;程红光;杨志峰;;关于深化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的几点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7 高超;阎伍玖;;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探索[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周玉梅;;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势在必行[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9 陈锦文;;基于“公众参与”范式的公共政策制定[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10 周善东;;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政治学意义[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丽君;明确环境权是公众参与的前提[N];中国信息报;2007年
2 林培;推动公众参与 共创生态文明[N];中国建设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康伟 孟祥宁 云菲 张亚萌 本报驻上海记者 杨雪华 梁s
本文编号:2111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111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