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文学性与文论的叙事
[Abstract]:The three "post-theory" construction schemes, which are just "after the theory", repeat the grand narration or the "anti-theory" in disguise, which are not as positive as the literary transformation scheme of the theory. On the one hand, as a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trend, literariness develops from theoretical research object to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 On the other hand, theory itself is a narrative. Therefore, in theory, literariness and narration carry out literary memory and transcend metaphysics through the reduction of problem logic on the horizontal combination axis and the pursuit of value meaning on the longitudinal aggregation axis. Therefore, literary theory should also be narrated, and its guarantee comes from the consciousness of complex thinking in concept and the cooperative participation of individual and individual in method. This is not only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the 21st century, but also a necessity of post-theoretical logic.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叙事逻辑理论创新研究:从文艺叙事到文化叙事”(批准号:11CZW00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庚;;数学应用的故事9——开普勒第三定律[J];时代数学学习;2006年Z1期
2 王庚;;数学应用的故事9——发现开普勒第三定律[J];时代数学学习(七年级);2006年Z1期
3 胡长发;“象刑”考[J];鄂州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白静;;由迈尔的科学蒙难谈热力学第一定律教学中的潜科学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17期
5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6 李占伟;;实践、后实践美学之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综述及反思[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徐岱;作为诗学的美学——论美学的知识形态之四[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8 张璐璐;章小兰;;中小学教师德育观念调查研究——以海南4所学校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9 吴晓红;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基本特性辨析[J];江汉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10 廖练迪;神话的魅力──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之比较[J];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增田;对话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晓冬;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3 李凡;刑事违法性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王卫华;教学机智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袁俊杰;两周射礼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郭毓红;论中国现代油画艺术中“真实”的消逝与重建[D];延边大学;2007年
2 黄晓仑;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方法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江英;初中数学协商对话教学设计与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鲜兰;“倾听”与“言说”:课堂教学中的教育价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董秀娟;南北朝以后道教的飞行设想[D];山东大学;2010年
6 崔耕;散文的变奏[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郭静静;课堂教学文化的批判与建构[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大隐;西部效应[J];美术观察;1996年02期
2 谭好哲;立足对话 面向综合──文论研究面向未来的一个思路[J];江海学刊;1997年02期
3 徐中玉;;当前古代文论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04期
4 王珂;进入角色:人格重塑和理论重构[J];河北学刊;2000年05期
5 汤拥华;;理论如何反思?——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引出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6期
6 刘锋;人文与政治[J];国外文学;2000年01期
7 赵勇;先思想者,然后学问家[J];河北学刊;2000年05期
8 ;《马列文论研究》创刊[J];文学评论;1982年02期
9 刘文斌;;扩大视野,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古代文论研究的质量——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国际学术会议讨论综述[J];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06期
10 王晓华;;是文学学,还是文艺学——对一个基本问题的追问[J];探索与争鸣;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元迈;;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思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谭好哲;;追求有思想活力的文论创新[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黄}璲;;《文心雕龙》理论用于古今中外文学的实际批评[A];《文心雕龙》与21世纪文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陆贵山;;文学研究的综合与创新[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益荪;;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复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邹岳奇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吴浪平;;原创:关于中国文论建设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周兴陆;探索中国文论研究的科学性、创新性[N];社会科学报;2005年
2 张延风;当代艺术理论家的三种类型[N];美术报;2008年
3 吴晓都;文学性:文论研究的核心追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关于“俄罗斯当代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论研究”的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艾珊歌;搭建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的平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艾珊歌;“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中心”成立[N];文艺报;2007年
7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马建辉;维度与走向[N];文艺报;2006年
9 王一川;探访被覆盖的理论原点[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贾方舟;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纪事[N];中国文化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陈喜荣;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中的性别[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许宏香;仿像[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斌英;试论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04年
2 金山;中国当代艺术现象中的现代性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正勇;论小说语言的特征[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晓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本质论的发展历史及未来走向[D];西北大学;2009年
5 肖红柳;《文艺理论研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尹宇;意义在读者[D];吉林大学;2004年
7 姚成贺;文本中的作者与读者[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韩模永;中西反阐释理论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谢伟伟;大众文化批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10 贾明志;俄苏“红色经典”与中国当代“红色经典”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18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118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