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理想丈夫》三汉译本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03 12:52
【摘要】:文学文体学作为一门连接文学批评和语言学的重要学科,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把握文学作品中具有美学功能和主体意义的语言形式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在文学翻译中,文学文体学有助于加深译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使其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译作达到语义对等和文体对等的目标。就翻译批评而言,文学文体学已经成为评价翻译质量的一种极为重要工具。 本论文采用文学文体学对《理想丈夫》的三个汉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理想丈夫》是王尔德四部社会喜剧的其中一部。众所周知,王尔德戏剧精彩的部分不是它的人物塑造和离奇情节,而是人物对话中幽默机智的语言。王尔德擅长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注重语言的鲜活新奇,从而令观众开心解颐,这使其久负美誉,赢得同萧伯纳一样的地位。尽管《理想丈夫》有多种汉译本,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译本在翻译研究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对其进行的相关研究很少,遑论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 本论文以英国文体学家里奇和肖特所提出的文体分析模式为框架,对余光中,张南峰和钱之德的《理想丈夫》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论文从词汇,句法和修辞等范畴主要探讨原作的文体特征是否在三个译本中得以体现,译者是否实现原作和译作的文体对等,以及译作是否产生与原作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文体效果。通过对比分析,本论文发现余光中和张南峰在翻译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文体意识,原作中的文体特征大多能够在他们的译本中得以体现,从而产生相应的文体效果。相对而言,钱之德的译本虽然在80年代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基本上无法体现原作的文体特征,并且还有一些错译和误译。通过分析,本论文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运用文学文体学进行文本分析对于翻译实践和翻译评估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它不但有助于避免虚假对等,而且有助于提高翻译评估的精确度和可信度。
[Abstract]:Literary stylistics, as an important discipline linking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nguist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provides a scientific analysis method for grasping the linguistic forms of aesthetic function and subject meaning in literary work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literary stylistics helps to deepen the translator's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works, make them pay attention to the unity of form and conten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make the translation achieve the goal of semantic equivalence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literary stylistics has becom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tool for evaluating translation quality. This thesis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ideal husband, which is one of Wang Erde's four social comedies, using literary stylistics. As we all know, the wonderful part of Wang Erde's drama is not its character shaping and strange plot, but the humorous and witty language in character dialogue. Wang Erde is good at using various rhetorical devices, forming his own uniqu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freshness and novelty of language, which makes the audience happy, which makes him enjoy a good reputation and win the same status as Bernard Shaw.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deal husband, so far these translations have not received enough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few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m, let alo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stylistics. Based on the stylistic analysis model proposed by the British stylistics family Qi and short, this thesis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Yu Guangzhong, Zhang Nanfeng and Qian Zhide's "ideal husband" transla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whether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work are embodied in the three versions and whether the translator realizes the stylistic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ed text in the lexical, syntactic and rhetorical categories. And whether the translation produces the same or roughly the same stylistic effect as the original.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Yu Guangzhong and Zhang Nanfeng have high stylistic consciousnes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most of the stylistic features in the original works can be reflected in their translations, thus producing corresponding stylistic effects. Comparatively speaking, although Qian Zhide's translation was well-known in the 1980s, it basically failed to reflect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there were some mistranslations and mistranslations. Through analysis, this thesis holds that text analysis by literary stylistics is feasible and necessary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evaluation, which not only helps to avoid false equivalence. It also help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credibility of translation assessment.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明;;解读小说《在亚当之前》汉译中的概念合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郭鸣鹤;梁春凝;;浅议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金银岛》节选三个译本的赏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李琴;;斯塔罗斯金《古代汉语音系的构拟》汉译本出版[J];民族语文;2010年02期

4 刘仁秀;“异化”还是“归化”——关于Emma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罗国华;;“五四”运动前《圣经》汉译的策略选择[J];嘉兴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王献军;止贡“贡巴”小考[J];中国藏学;1998年04期

7 刘迎胜;;巴托尔德《突厥斯坦》汉译本读后[J];西域研究;2008年04期

8 刘志刚;;英语电影片名的汉、俄译本对比与分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9 汤晓方;中世纪历史的珍贵巨著《史集》——汉译本《史集》评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3年06期

10 王青;;bumper=AmE fender?[J];英语知识;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一览;;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汉译本问世[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2 金炎;;法国年鉴学派名著《封建社会》汉译本出版[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3 丁日初;;丁日初复白吉尔教授的信[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4 皮路思;;《史集·部族志·札剌亦儿传》研究[A];蒙古史研究(第四辑)[C];1993年

5 刘迎胜;;至元初年以前的垂河流域及其周围地区[A];蒙古史研究(第四辑)[C];1993年

6 加藤千代;朱丹阳;;关敬吾先生与中国民俗学[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7 段玉泉;;中国藏西夏文文献未定名残卷考补[A];西夏学(第三辑)[C];2008年

8 胡国柱;;中国世运中的《第一书》[A];湖北省世界语协会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林英津;;简论西夏语译《胜相顶尊`愠止δ芤谰肌穂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10 孙伯君;;西夏宝源译《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考略[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董洪亮;“美国法律文库”首批汉译本面世[N];人民日报;2002年

2 记者邓丹 陈芝国;刘小枫批评萨德作品汉译本[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杰平;红色收藏精品走进国家博物馆[N];中国档案报;2005年

4 马孟良;一生辛勤为译经[N];中国民族报;2006年

5 ;首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特别奖和一、二等奖成果简介[N];光明日报;2006年

6 古丽莎·依布拉英 (维吾尔族);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文学民译汉态势[N];文艺报;2009年

7 刘钢;《计算与信息哲学引论》简介[N];学习时报;2005年

8 刘永佶: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N];光明日报;2000年

9 元尚;莎剧故事在中国的早期流播[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高山杉;图奇与民国佛学界的书信往来[N];东方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泳准;《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段玉泉;语言背后的文化流传:一组西夏藏传佛教文献解读[D];兰州大学;2009年

3 许朝阳;扎迪·史密斯小说中文化杂糅的文体学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左进;二十世纪美国女剧作家自我书写的语用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青;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韩力扬;《呼啸山庄》主题实现的元功能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朱晔;翻译的模糊性特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汪承平;文学语篇的语用文体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张岱玉;《元史·诸王表》补证及部分诸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雅妮;《理想丈夫》三汉译本比较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2 赵冉;美国小说《教父》汉译本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乾君;功能文体学视角下国际商务合同翻译中的文体对等[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仁增;浅析《米拉日巴传》三种汉译本的比较[D];西藏大学;2013年

5 王微;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6 张燕;从接受理论角度分析《瓦尔登湖》的两个汉译本[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7 王瑜华;《国际商事合同通则2004》汉译本评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孙学明;藏医学典籍《医学四续》三种汉译本之术语比较分析[D];西藏大学;2010年

9 张景磊;《叶甫盖尼·奥涅金》汉译本比较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肉内杰;《米拉日巴传》的三种汉译本比较[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20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20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5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