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对话”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外国文化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三届研讨会
[Abstract]:"Literary Theory: intercultur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Chinese Society of Foreign Literary Theory and Comparative Poetics and the School of Arts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Foreign Culture and Comparative Poetics The seminar was held from October 28 to November 1 a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More than 90 delegates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Universit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attended the meeting. Gan, Party Secretary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分类号】:I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国松;卓霞;;文化批评入门之书:评《文化批评关键词读本》[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王育梅;;从文学作品到文本[J];华章;2011年16期
3 张跃;;简析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历程及形态转向[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4 张大为;;走向理论的深处——关于“元文论”的若干问题[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5 姜辉;;浅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向[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6 李小山;;从古文运动看李翱的文学理论[J];中州学刊;2011年05期
7 陶徽希;;以“大文学观”为指导的文学理论课程建设[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本刊特约记者;;周兴华教授小记[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1年08期
9 朱彦振;;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刘福珍;;现象学与文学艺术略谈[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明华;;“登高能赋”和“登高必赋”两说与刘勰文学理论的传承关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2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4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林恒青;;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运动对周作人后期思想、文学理论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杜吉刚;;反思要素的缺失——中国现代性文论建构中的艾布拉姆斯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卢佑诚;;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两点看法[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宏宇;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杨乃乔邋钟厚涛;比较诗学研究的困境及其策略性突围[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邢建昌;文学理论三十年的知识演进[N];文艺报;2008年
4 陈诚;当代文学理论的辨析[N];人民日报;2009年
5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童庆炳;冲破文学理论的自闭状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张中;理论何为[N];文艺报;2010年
7 蒋寅;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蒋述卓;建构短信文学理论[N];文艺报;2011年
9 邓宝剑;对文学理论的冷峻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记者杨阳;文学理论需要“拿来”更需要民族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2 赵大军;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孙艳;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质主义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5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沈安;先秦文论范畴生成土壤和来源的考察[D];辽宁大学;2008年
9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10 朱利民;西方理论中国化的步伐:进化论与中国文学理论的变异[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艳;“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D];南昌大学;2007年
2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韩克永;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理论思想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4 李竟;再论苏州评弹的“表”[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炎萍;异质性[D];河南大学;2006年
8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力;转型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22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22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