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唐诗英译的语料库辅助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1 14:56
【摘要】: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唐诗英译,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全球文化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国内外很多杰出的翻译家涉足唐诗英译领域,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此前有关唐诗英译的研究大多数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而且分析过程中主观因素占据主导位置。本研究选取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与二十世纪美国诗人、翻译家宾纳的译本为语料,建立了两个译本的平行语料库XYZPARA和BYNPARA。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运用双语平行语料库手段对唐诗英译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尝试利用翻译研究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两个唐诗英译本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层次上进行详尽的描述与分析。 该研究表明: (1)总体上两个唐诗英译本均具有明晰化与简约化倾向。许渊冲的译本较之宾纳的译本在词汇、句法层次上更具有明晰化倾向;宾纳的译本在语篇层次上更具有显著的明晰化倾向。简约化倾向在许渊冲的译本中基本没有体现,而在宾纳的译本中有所体现。 (2)许渊冲的译本在语言运用上更贴近原文本,而宾纳的译本在语言运用上更加贴近目标语英语的使用习惯。 (3)许渊冲的译本成功地保留了原作的韵味,使读者真实地体会到唐诗本身以及中国文化;而宾纳的译本完满地传递了原作的意义,对西方读者理解唐诗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Abstract]:Tang poetry is the masterpiece in the treasure hou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peak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into English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sprea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global cultural exchange in today's cultural globalization. Many outstanding translato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set foot in the field of Tang poetry translation, and have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into English used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subjective factors dominated the analysis process. The present study selects the translations of Xu Yuanchong, a famous contemporary translator in China, and Binner, an American poet and translator of the 20th century, as the corpus, and establishes two parallel corpora, XYZPARA and BYNPARA.. Up to now, th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into English by using bilingual parallel corpus is basically blank.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Tang poetry at the lexical, syntactic and textual levels by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ies with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d corpus lingu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Tang poetry have the tendency of clarity and brevity. The translation of Xu Yuanchong has a more clear tendency than that of Binner at the lexical and syntactic level, and the translation of Binner has a more obvious tendency of clarity at the textual level. The tendency of minimization is basically not reflected in Xu Yuanchong's version, but in Binner's version. (2) Xu Yuanchong's version is more close to the original text in language use, while Binner's version is more close to the English usag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3)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succeeded in retaining the charm of the original work, which made the readers truly understand the Tang poetry itself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Binner's translation perfectly conveys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and helps the western readers to understand Tang poetry.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子月;唐诗和译(四)[J];日语知识;1997年04期

2 岐思明;略论唐诗的意境美[J];新闻出版交流;1997年02期

3 张典姊;;唐诗是神龛[J];中华散文;1997年03期

4 周笃文!北京,洪允息!北京;《青春》,一首扑朔迷离的仿唐诗──关于“世纪之谜”的新解读[J];紫金岁月;2000年03期

5 谭云鹏;;没有唐诗的年代(外二首)[J];诗刊;2003年01期

6 孙丽娜;巫山意象的演变和意蕴[J];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7 刘红梅,高萍;唐诗中的梧桐意象与爱情[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李果云;;唐诗意象组合的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6年12期

9 姜革文;;唐诗对“投机”的偏见[J];出版广角;2007年06期

10 靳欣;;唐诗中的武则天形象[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春霖;李思敬;;唐诗新诂[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2 欧阳维诚;;从唐诗中体会住宅风水[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3 匡海波;陈小荷;;唐诗文本自动分类的算法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袁行霈;;唐诗风神[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高桥忠彦;;从唐诗看唐代的茶与佛教[A];禅茶:历史与现实[C];2009年

6 石云涛;莫丽芸;;唐诗中的丝绸之路西域道[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林庆扬;;评许渊冲先生的四首韵译唐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张国宁;;唐诗与西安旅游[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9 段文耀;;唐诗中的西域乐舞[A];西域文学论集[C];1997年

10 何金铭;;西安应该有个唐诗博物馆[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阿坤;唐诗是怎样发表的[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2 王蒙;从美国作家改唐诗看融会贯通[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胡晓明;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N];解放日报;2004年

4 陈侣白;清新优美 纯朴自然[N];音乐周报;2008年

5 叶隽;由德国资源反观唐诗气象[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罗晓晴;踏上“唐诗之旅”[N];中国财经报;2000年

7 吕士君;浙东有条“唐诗路”[N];中国旅游报;2001年

8 美绒;唐诗意境融入私家园林[N];房地产时报;2004年

9 韩结根;热爱唐诗从李白开始[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陶文鹏 赵建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N];人民政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冉旭;《唐音统签》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张蕾;《玉台新咏》论稿[D];河北大学;2004年

4 洪迎华;刘柳诗歌明前传播接受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张继文;中日古典定型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6 朱大银;唐代论诗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冰郁;唐诗异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安兴;双语语料库与汉英词典词目翻译质量的进一步提高[D];复旦大学;2005年

9 于展东;“张籍王建体”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何蕾;唐代文人与法律[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佟晓辉;唐诗英译的语料库辅助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2 王晓霞;唐代乐伎诗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3 毕伟玉;李攀龙唐诗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旭珍;唐代胡笳诗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王小辉;论唐诗英译中语用预设的传递[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丽;唐诗翻译研究:翻译理论、技巧、实践[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7 王亚威;[D];郑州大学;2000年

8 李林波;唐诗中典故的英译[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周洁;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唐诗隐喻翻译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何琴;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唐诗中意象的翻译[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25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25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3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