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概念的变迁
[Abstract]:Typical problems were once regarded as the core of literary theory. There have been many large-scale discussions on typical problems in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circles and aesthetics circles, involving typical connotations, typical commonalities and individuality, typical environments and typical characters, and so on.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Royal peacekeeping and Lu Simian and others had been involved in typical concepts. In China, Lu Xun is the first to use the concepts of "typical" and "typical character" directly. There is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ypical theory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In 1936, the discussion between Hu Feng and Zhou Yang on the model became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typical concepts. Typical character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criterion of literary evaluation, and it is a very popular understanding that typical is the unity of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In the new period, with the challenge of modernist literary norms and the replacement of realistic literary norms, a process of "typical" concept and its theoretical system disintegrating has taken place at the same tim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松;;恩格斯“现实主义”文艺观新探[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高峰;论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典型观[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朱供罗;;典型人物反作用新探[J];昆明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胡绳生;袁杏珠;;试论艺术典型概念的规定性[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5 杜东枝;文学典型的共性问题[J];思想战线;1981年03期
6 张恩科;《文艺学概论》要点及其教学处理(二)[J];内蒙古电大学刊;1987年02期
7 黄林琳;;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的深入探讨——李衍柱文艺美学思想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8 段思平;;浅探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J];文学教育(上);2009年05期
9 张国民;再论当前否定艺术典型的几种观点[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年02期
10 张田;文艺应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的典型人物[J];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运用;;关于文学典型的若干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六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成立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2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3 傅玉珠;;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典型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4 刘保端;;关于“开放体系”理论和我的几点看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5 丁一;;“两结合”浅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6 朱晶;;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7 马前;;文学理论与“苏联模式”[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黄粉保;;论《金瓶梅》转译本的“传真”与“失真”[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夏虹;;“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经武;“非典型”的写作现象[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李洋;京城300艺术家边村授课[N];北京日报;2006年
3 杨立元;现实主义不会迷失在理想[N];文艺报;2002年
4 申书堂;全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评选揭晓[N];长治日报;2007年
5 崔志远;文学应打起精神来[N];人民日报;2006年
6 郝亦民;现实主义:回归与超越[N];河北日报;2001年
7 南帆;熟悉与生疏[N];文艺报;2001年
8 施战军;面对巨型话语的学术凝眸[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林培邋本报通讯员 高从礼;一不读书二不深入生活[N];新华日报;2007年
10 陆天明;创作自由与社会担当[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侯靖靖;婆娑—世界,半掩两扇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林琳;典型理论的深入探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雨;中外网络文学比较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怀义;审美意象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白江宏;现实主义的丰富与发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琛;告别类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圆;香港表演艺术历史初探—阶段、类型、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罗洪玲;中韩古典婚恋文学中的“红娘”典型对比考察[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李玮;西方文论中写人理论的基本问题[D];新疆大学;2007年
9 王佳;论辜鸿铭的中国传统道德观[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肖红柳;《文艺理论研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25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2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