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生产与艺术相敌对——从艺术终结的视阈透视马克思的美学
[Abstract]:Strictly speaking, Marx did not discuss the end of art. However, his discussion of the progress of art from a technical point of view reveals a clue that we can exam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nd of art today, that is,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not only determine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rt, but also brings about the end of certain categories or styles of art. In add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nd of art today, we can also find that his idea of antagonism between capitalist production and art to a certain extent broadens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the end of art in the sense of Hegel. His idea of world literature foreshadowed the end of the old closed literary form and the emergence of a new literary situation. This thinking can provide a supplement to the subproposition of the present artistic ending proposition, that is, the literary ending proposi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艺术终结的旅行——从西方到中国”(11XZW032)
【分类号】:J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雯静;石慧颖;;论柯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7期
2 孟捷;剥削、创新与价值增殖——创新型企业与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历史合法性[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7期
3 许光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再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改革开放30年成功实践的理论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4 许斗斗;;《<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社会理论的当代解读——兼对马克思社会生产力发展之决定作用的认识[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刘洋波;原始社会史理论框架新构[J];甘肃高师学报;2003年03期
6 陈喜珍;闫苍松;;论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7 李小红;;论“见义勇为无罪论”与法治精神之关联[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8 管锦绣;;马克思技术哲学对于当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启示——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义流派的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9 俞吾金;;决定论与自由意志关系新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蔡靖;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上)[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华荣;;平等主义的良心——柯亨思想的一种政治哲学考量[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俞吾金;;走出“科学技术决定论”的误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年
2 吴永华;现代自由的谱系:从卢梭、黑格尔到马克思[D];吉林大学;2011年
3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管锦绣;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姜海波;青年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李凯;唯物史观的因果解释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朱波;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王英;辩证法的具体性[D];吉林大学;2012年
10 于微;马克思劳动论题的历史解读[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峰;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郑选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康华;福斯特的生态危机理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禚明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许宗贵;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董新强;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当代命运反思及价值[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萍;核武器扩散的伦理考量[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吴成达;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伦理向度[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9 贾晶;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荣春;论亨利希·库诺对唯物史观基本思想的理解[D];苏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宏;;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基础的思考[J];语文学刊;2009年09期
2 黎风;;文学变革中的不变法则——再说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J];当代文坛;2009年06期
3 王志耕;;马克思主义与庸俗社会学的对话[J];文化与诗学;2010年01期
4 章林;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召开第二届年会[J];外国文学;1984年11期
5 王宁;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J];文艺研究;1986年01期
6 程麻;艺术魅力的价值论阐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7 李淑言;绘制认知图──阅读《后期马克思主义》札记[J];国外文学;1994年02期
8 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J];外国文学;1999年04期
9 吴元迈;;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的三点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8年01期
10 王轻鸿;;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解析[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善忠;;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潘天强;;马克思主义文艺形式理论浅析[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陈粤;;略论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语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陈定家;;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论略[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陈传才;;马克思主义文艺特征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金元浦;;马克思主义文艺经济学思想[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李益荪;;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复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李衍柱;;马克思主义人论和文艺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余飘;;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当代[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10 王少青;;文学家的“眼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一九八二年年会论文集[C];198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驰;走宏观·辩证·综合·创新的研究之路[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秦勇;宏观文艺学研究的新成果[N];人民日报;2008年
3 梁胜明;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N];人民日报;2008年
4 张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N];文艺报;2009年
5 郑伯农;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穿透力[N];文艺报;2006年
6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窦皓 刘洁;树实事求是文风 写实实在在文章[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7 凌建英 刘慧芳;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N];文艺报;2010年
8 刘家亮;艺术生产与中国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N];文艺报;2006年
9 彭公亮;内在视域的“实践美学”新构建[N];文艺报;2008年
10 董学文;文学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意义和当代价值[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柯;走向文化社会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刘亚斌;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D];浙江大学;2007年
4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罗祖文;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生琳;向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银辉;穿越“晦霾”走向新生[D];河南大学;2012年
8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9 李定清;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与欧洲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映冰;审美意识形态的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秀华;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后现代表现[D];吉林大学;2005年
2 杨柳;马克思主义文艺经济思想探微[D];安徽大学;2011年
3 黄林琳;典型理论的深入探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4 郭文庭;审视·启示·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邱健;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化理论[D];苏州大学;2002年
6 黄景民;关于中国“左联”与韩国“卡普”的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7 范小娟;人类走向解放的必由之路[D];贵州大学;2008年
8 陈庆璞;卡西尔符号论和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胡丹;重审“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贝;文艺反映论的拓展与深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32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32330.html